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數學學習心理學20091012

1. 前幾天聆聽中市立人國中胡校長的講演,分享她到美國參訪並建立姊妹校的心得,以及美國部分的教育現況,頗發人省思。並非外國的月亮就會比較圓,但在不同思維所建構出的教育體制及現況,一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例如:美國學生學學習過程中較台灣學生獨立自主、喜歡透過自己的雙手去學習等,甚至國小一年級的孩子已知道台灣的地理位置,在如此幼小身軀內,竟擁有廣大的世界觀,讓我驚訝不已。另一方面,美國的教育亦有向東方取經的現象,例如提高每個班級的人數至30人,上限更定為40人,這代表著東西方的教育各有其優點及需要改進的部分;然而目前我們所學習的科學教育相關知識及政策乃是一味的向西方取經,缺乏因地制宜特性,若能將科學教育學理融入當地的文化背景,或許能更貼近現實的教育現況。

2. 知識是有組織的概念結構,以經濟有效的方式儲存在腦中。而我們的腦具有調焦功能,可以擷取廣角的大範圍知識景觀,也可以特寫局部的知識細節。心靈影像的運作模式就類似Google Earth一般,具有調焦的功能,可以以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類,並尋找與其相關的概念。因此,若是慣性學習佔了較大的學習比例,而認知的成分較少時,彷彿從甲地至乙地僅能依地標邁向唯一的路線;反之,若能進行智慧學習,行動便非刺激先決,而是目標導向的,針對一個目標可以建立多重計劃並且評估最佳方式後再付諸施行,也就是想要從甲地至乙地時,可以考量當時的時間、車流量、交通號誌等多種變項後,再做出合宜的選擇。

3. 概念的結構是有階段性的,要形成高階概念必須先具備相關的低階概念,因此,利用概念圖可以計劃教學順序並診斷學生學習缺陷。在概念圖中,由方形表示概念,如「光合作用」和「呼吸運動」等等;概念間的關係則以箭頭線段連結,箭頭的方向表示往下發展的層次,線段上亦標上二個概念間的關係,如:引發、導致、需要、組成等。概念圖的應用可以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學科,根據教育心理學家Richard E. Mayer等人所提出的「多媒體原則」:以「文字+圖像」比起單獨「文字」,學習效果要好上許多,所以在生物科的概念圖學習時,若能以圖解的方式來呈現概念,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這裡所稱的多媒體,是以認知的角度來看的,即多媒體=「文字+圖像」。)

4. 心智活動的學習可分為二種心智活動型式:直覺式心智活動、反射(思)式心智活動,以及三種理解型式:機械式理解、因果式理解、邏輯式理解。不同的心智活動型式與理解型式產生交互作用後分為I1、I2、R1、R2、L1、L2等類型。機械式的理解方式在教學上擁有比較好教、收效迅速而直接以及更快獲得正確答案等性質,不僅省去解釋規則背後原理所花費的大量時間與精神,又能快速地得到正確答案,更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帶給學生成就感。因果式的理解容易記憶,且在遭遇新問題時能夠有較佳的適應力。在考量學習的表面結構(指寫或說出的符號)及深層符號(代表概念本身)的差異,要真正的理解,必須捕捉到深層結構,也就是進行R2(因果式理解+反思式心靈活動)及L2(邏輯式理解+反思式心靈活動)對於學生長遠的學習是較有助益的。但在現實的教學現場中,因過重的課程安排、考試的餘波效應、過多的班級人數、某些主題的概念還不適合因果理解但其它學科已要用到、以及某些主題使用因果式教法太過耗時等原因,能評估學生使用的理解方式並提供改善的教師,更是顯得難能可貴。Less is More,只教學生們核心的重要概念,在現階段的教育環境中困難重重。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