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數學學習心理學20090928

反思:

intuitive intelligence在本書中翻譯成「直覺智慧」,而Bollas (2002)在Free Association一書及中國大陸的學者將intuitive intelligence翻譯為「直觀智能」,即便如此,二者意涵似乎差異不大,皆是意指直接由感官(尤其是視覺和聽覺)認知外界環境的資料,然後自動將其分類,與其它資料發生相關。另外,Piaget認知發展階段中的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period),此一時期又稱直覺智力時期,這時的兒童能運用象徵環境的各種符號來表示他內在的意象(representations)或對於外在世界的思想。綜合上述,學生認為intuitive intelligence的翻譯以「直覺智力」為佳。

reflective intelligence在本書中的翻譯為「反射智慧」。Perkins提出reflective intelligence的觀念,認為反思智力是可經教導與學習而獲得的,其內容包括自我管理、自我審查與自我修正調節等。Lazear(1994)進一步將學生學習的層面做進行分析,分為誘發潛存的智能(tacit intelligence)、覺知自己的智能(aware intelligence)、運用策略提高智能(strategic intelligence)及自我反省以增進智能( reflective intelligence),其中,reflective intelligence層面在統整各種有效的理論與經驗,去因應社會的變遷,更可從多元的學習中獲得生活的樂趣,並不斷自我檢討以提高應用能力與專精能力,以發展最高層次的智能。因此,考量到流動智力與結晶智力(Kunamann & Baltes, 2003)等柏林智慧模式,學生認為將reflective intelligence稱為「反思智力」或許是一個較佳的翻譯方式。

即便較為理解intuitive intelligence及reflective intelligence的意涵,但第59頁關於心靈影像(schema)的圖示部分仍未能理解。在生理學中,除了受器及動器進行訊息的接收及反應外,其餘的心智活動應該皆是在大腦內完成,因此,在二個中介的心智活動間,為何仍有接受及感應的感官參與?讓人百思不解。這個新接到的訊息無法透過同化(assimilation)來擴張自己的基模,沒有辦法判斷是原著的錯誤,還是需要讓自己獲得更多經驗後,才能利用調適(accommodation)的方式重建自己的基模。

預習:

第七章中「二種權威」的部分讓人心有戚戚焉,在理想上,一個老師既要是軍隊的訓練班長(管理學生)、又要是交響樂團的指揮者(以自己的學識風範贏得學生敬愛),要在這兩個角色間取得平衡。一個老師要同時執行訓練控制權威及知識權威固然不易,學生在接受這種權威之間的轉換亦不是件簡單的事。若沒有第一種權威,則學習的環境不易營造;若沒有使用第二種權威解答學生的質疑和反對(甚至鼓勵學生質疑和反對),學生也無法真正理解,無法了解內涵意義後做出心靈影像擴大後的具體表現。將語言、科學及數學的學習做比較,除了語言的對與錯是憑老師的權威來判斷(老師專業知識的權威),科學的學習其實與數學一樣,皆具有一致性(consistency)的特性(科學的是非並非全由實驗來證明),亦即皆具有可重複性及再現性,老師及學生都是受同一規則約束,這些規則並非獨裁者規定,而是大家共有的想法,換句話說,第二種權威其實是師生可以共同享有,更可透過討論、說明理由及彼此的分享,增進對主題事物的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