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貓熊?熊貓?


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台灣稱貓熊、大貓熊,屬於食肉目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是中國特有種。全世界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159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 大熊貓黑白相間的毛色使其深受喜愛,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其標誌,大熊貓儼然成為物種保育最重要的象徵。大熊貓也是中國作為外交活動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熊貓主要棲息於海拔1600米—3600米,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
特徵:
眼睛:眼睛周圍兩團黑色斑點,讓人看不出牠的眼神。
頭:成圓形,和耳朵一樣,頭顱壯碩。瞳孔也是圓形,而耳朵、眼圈、
鼻子皆是黑色的。熊貓攻擊時頭沒有做任何表示,也不會牽動嘴圓耳來表示牠的攻擊性。
皮毛:牠身上的皮毛是最具特色,顏色黑白分明,短且密,一圈黑色環帶連著兩隻前足,都是黑色的。
頷:有40顆牙齒,但牙齒因飲食習慣而有所變化:臼齒及後小臼齒很大,典型的咀嚼齒。舌頭和人一樣是粉紅色
前足:具有可運作的第6指,和其他第五指對置。它是由足腕一塊小骨發展而成,在足掌面形成一塊多餘的肉墊。有了這根指頭大熊貓就能將竹莖送入口中而不滑落。
爪:彎曲銳利,是一項有力的武器。但爪子不能伸縮。
大熊貓的身體圓滾滾的、肥肥的,看起來柔軟且溫暖,它的外形是任何人都會喜歡的可愛,大家忍不住想抱抱牠
牠的毛皮厚密,典型的體色是黑白兩色,大貓熊的四肢、耳朵、黑眼圈、以及肩到背部都是黑色之外,其餘部分都是白色的。這真是動物界中非常特殊的造型,漂亮且易辨認。
成熟的大貓熊全身約長一點二到一點五公尺,尾長約十二到十五公分,
體重七十五到一百六十公斤。
熊貓好可愛
忍不住多放幾張


但至於他是什麼科
目前世界並未統一
有人說是<熊貓科>
也有人說是<熊科>
那你認為呢?

超多腳的蜈蚣











蜈蚣節肢動物。喜棲於潮濕陰暗的地方,呈扁平長條形,長 9 ~ 17 釐米 , 寬 0.5 ~ 1 釐米。全體由 22 個環節組成,最後一節略細小。頭部兩節暗紅色 , 有觸角及毒鉤各 1 對 ; 背部棕綠色或墨綠色,有光澤,並有縱棱 2 條 ; 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起每體節有腳 1 對 , 生於兩側,黃色或紅褐色,彎作鉤形。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並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而微鹹。品質以身幹、蟲體條長完整、頭紅身綠者為佳。
蜈蚣為常用藥材,性溫,味辛,有毒。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能。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傷風症、風濕頑痹、瘡瘍、瘰鬁、毒蛇咬傷。
棲息環境
蜈蚣性畏日光,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方要生活在多右少土的低山地帶。平原地區雖然有分佈,但是數量較少。蜈蚣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和多沙土地區,白天多潛伏在磚石縫隙、牆腳邊和成堆的樹葉、雜草、腐木陰暗角落裏,夜間出來活動,尋食青蟲、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氣轉冷時,鑽入背風向陽山坡的泥土中,潛伏於離地面約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驚蟄後(三月上旬),隨著天氣轉暖又活動覓食。
蜈蚣鑽縫能力極強,它往往以靈敏的觸角和扁平的頭板對縫穴進行試探,岩石和土地的縫隙大多能通過或棲息。密度過大或驚擾過多時,可引起互相廝殺而死亡。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餌料及飲水充足時也可以幾十條在一起共居。
活動與食性
與食性 蜈蚣為典型的肉食性動物,性兇猛,食物範圍廣泛,尤喜食小昆蟲類。它有能射出毒液的顎爪,甚至可殺死比自已大的動物。也有同種互相殘殺中毒而致死的現象。蜈蚣所食的昆蟲有蟋蟀、蝗蟲、金龜子、蟬、蚱蜢以及各種蠅類、蜂類,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蝸牛以及比其身體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類等。在早春食物缺乏時,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蘚的嫩芽。

哇~好漂亮的藍鵲

「台灣藍鵲」是數億年前冰河時期從「中國藍鵲」特化出來的,之後飄洋過海來台,成為台灣特有的「台灣藍鵲」。兩者體型相近、都是雜食性鳥類,顏色稍有不同:「中國藍鵲」是白頭白肚,「台灣藍鵲」黑頭藍肚。

3563758726_e7b4ba5e27 台灣藍鵲http://www.flickr.com/photos/herobird/3563758726/

對不起各位,我找不到中國藍鵲的照片,找到的都不清楚

不過在此形容一下,台灣藍鵲感覺比較妖艷

中國藍鵲比較有種典雅的感覺(中國味)

學名: Urocissa Caerulea Gould

俗名:長尾紅娘

叫聲像烏鴉  刮刮刮的

我記的以前不知道去哪裡有聽過,不過沒看到藍鵲

台灣藍鵲是地球上只產於本島、別無分號,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台灣特有種鳥類,她有寶藍色閃閃耀人的雙翼,紅櫻桃的長喙和亮紅高跟鞋的爪,再配上那對黃寶石的勾魂眼,集大自然最純粹精華的三原色--紅黃藍--於一身,得天獨後,乃造物主賜予福爾摩莎最美、最珍貴的禮物之一。

 

附上幾張美麗的照片

3649068788_53ce1146db 

 

刺絲胞動物

水母







←獅鬃水母

自:http://world.huanbohainews.com.cn/system/2009/09/04/010446606.shtml

不同的水母有不同的形態,地球上最大的水母是「獅鬃水母」,直徑有2米,觸手長35米,最小的Irukandji水母全長則只有12毫米。櫛水母在海中游動時,8條子午管可以發射出藍色的光,發光時櫛水母就變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綵球;帶水母的周圍和中間部分,分佈著幾條平行的光帶,當它游動的時候,光帶隨波搖曳,非常優美。水母大多因為獨特的外表被人冠以特別的名字。
有些水母不單顏色多變,而且還會在水中發光,有些閃耀著微弱的淡綠色或藍紫色光芒,有的還帶有彩虹般的光暈,當牠們在海中遊動時,就變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綵球,光影隨波搖曳,非常優美。水母發光靠的是一種叫
埃奎明的奇妙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和鈣離子相混合的時候,就會發出強藍光來。埃奎明的量在水母體內越多,發的光就越強,每隻水母平均只含有五十微克的這種物質。

水母雌雄異體,有生殖腺在近胃囊處。成熟的
精子流入雌水母體內受精。受精卵發育成幼蟲離開母體,在水裏游動一會兒後,沉下海底形成幼體,後變成橫裂體,橫裂體分裂成多個碟狀幼體,再發育成水母成體。
近年,世界各地的海域常常有突如其來的水母群的出現。早前,日本海域便出現兩米長的巨型「
越前水母」群,估計中國揚子江流域是越前水母的來源之一。隨著中國沿海業的過度捕撈,減少了與水母爭食的魚類,增加了浮游生物,造成水母繁衍過剩,加上長江流域連場反常的大雨,將巨型水母沖到日本海域。此外,海洋的水溫變暖亦加速水母的繁殖和生長。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0%B4%E6%AF%8D

海葵















←尼莫的家














海葵目共有1000種以上,廣佈於海洋中,一般為單體,無骨骼,富肉質,因外形似葵花而得名。口盤中央為口,周圍有觸手,少的僅十幾個,多的達千個以上,如珊瑚礁上的大海葵。觸手一般都按6和6的倍數排成多環,彼此互生;內環先生較大,外環後生較小。觸手上布滿刺細胞,用做禦敵和捕食。大多數海葵的基盤用於固著,有時也能作緩慢移動。少數無基盤,埋棲於泥沙質海底,有的海葵能以觸手在水中游泳。
海葵形態,顏色和體形各異。輻射對稱,桶型軀幹,上端有一個開口,開口旁邊有觸手。觸手起保護作用,還可以抓緊食物。觸手上面布有微小的倒刺。海葵通常身長2.5-10厘米,但有一些甚至可長到1.8米。海葵是肉食性動物,捕食
貝殼和浮遊動物(如橈足類甲殼類動物還有微小的海洋幼蟲)以及蠕蟲。它們用帶有分泌毒液的刺胞細胞(nematocysts)的觸手去捕取食物。繁殖海葵可以行分裂生殖,也可以行有性生殖,生成浮游的幼蟲。海葵為雌雄同體或雌雄異體。在雌雄同體的種類中,雄性先熟。多數海葵的精子和卵是在海水中受精,發育成浮浪幼蟲;少數海葵幼體在母體內發育。有些種類通過無性生殖,由親體分裂為2個個體;還有些種類是在基盤上出芽,然後發育出新的海葵。 小丑魚(Amphiprion ocellaris)總生活在海葵旁邊,其對海葵的有毒觸手免疫,還藉助後者保護自己。而雀鯛類珊瑚魚則幫助海葵清理觸手甚至趕走入侵者。有一種叫拳擊蝦(Lybia tesselata)的動物,用它們的螯去拿著兩個海葵,型似拳擊手套,以此來作偽裝保護自己。但它們只能用腳去進食。寄居蟹把海葵駝在背上,用海葵的觸手保護自己。當蟹要換甲殼時,它就把海葵從舊的甲殼推裝到新的甲殼上。
很少有動物會捕食海葵,它的天敵有
東波(Parablennius gattorugine)、海星
海葵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刺胞動物門 Cnidaria
綱:珊瑚綱 Anthozoa亞綱:六放珊瑚亞綱 Hexacorallia
目:海葵目 Actiniaria

海葵體型大小從數公分到超過 1公尺以上都有,大型的種類科學家們推估壽命可超過100歲。


資料來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5%B7%E8%91%B5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0703379


珊瑚
珊瑚的主要化學成分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較低,為1.34g/cm3。性脆。遇鹽酸強烈起泡。無螢光。
珊瑚從外觀形態分有
石珊瑚軟珊瑚
從生態角度分有
造礁珊瑚非造礁珊瑚
作為
寶石或觀賞石來分,品種有:紅珊瑚粉珊瑚黑珊瑚藍珊瑚地中海珊瑚日本珊瑚喀麥隆珊瑚中國海南珊瑚等。
色彩繽紛的原因
珊瑚色彩繽紛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的珊瑚是由於在其生長過程中要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
氧化鐵,黑色的珊瑚是由於其含有有機質。珊瑚擁有繽紛色彩的能夠調節光線的螢光色素,對珊瑚共生海藻的影響以及對珊瑚適應明暗不同的環境有重要作用
在中國內地,珊瑚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凡偷盜、破壞珊瑚行為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相應處罰。

裡面有刺絲包動物的介紹和很多圖片:http://home.ltjhs.tyc.edu.tw/~song/na_teach/ch04/10_63.htm

彈射吧刺絲胞!

nemato

刺絲胞

亦稱絲胞。原生動物,尤其是纖毛蟲類所具有的特殊細胞器,

在表膜的下邊排列有很多紡鎚形小囊,在草履蟲長2-3微米纖毛基部規則地排列著。

遇化學的(酸、堿等)、機械的(壓力)、電的以及其它各種刺激而射出體外。

當時各絲胞極度伸長(草履蟲為40微米以上),從偏光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相來看,

其基本構造可能是由纖維性蛋白質構成的,是由于水或滲透而向一定方向伸展,這就是發射。

有時可見絲胞與銀纖維系的聯系。絲胞一般作為防衛器官,但是對草履蟲等來講勿寧說是

附著于其它動物的裝置,Dileptus、Actinobolina等捕食者只在吻和觸手的頂端有毛胞,

用此捕獲食物,也有一時成為被囊的,櫛毛蟲、Enchelyodon等口部的刺桿(trichite)是與絲胞相類似的結構,具有相同的作用。

關于絲胞的起源,米特羅法諾和布羅德斯克(P.Mitrophanow,1905;Brodsky 1908,1924)

認為是由近大核內質中形成,馮格列(J.von Gelei 1925)認為是由外質下的內質中形成而移到體表的,而且也知道在纖毛蟲(Prorodon、Epistylis)的絲胞中藏有刺絲狀結構。在渦鞭毛蟲類(Polykrikos、Pouchetia)中也可見到同樣的絲胞。

cnidocyte

這個就是刺絲胞彈射的過程了~

 

這是刺絲胞彈射出來的影片(是用顯微鏡觀察的)

感覺很好玩XD(?)

珊瑚蟲

 

牠們是一種腔腸動物,通常成圓管狀,頂端有一個開口,食物和消化後的廢物都由這個開口進出,口的周圍有觸手,含有刺絲胞,可以捕捉食物。

homework1

 

珊瑚蟲形體大小,隨著種類不同,差別也很大。

細小的珊瑚蟲直徑大約在一至二公釐之間;大的

珊瑚蟲直徑可到數十公分,甚至一公尺以上。

 

資料來源:http://www.ktnp.gov.tw/coral/02/main2.htm

常聽到珊瑚礁,就誤以為珊瑚只是一種「石頭」;看過活珊瑚的人,也常將之誤認為植物;那,珊瑚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我們平常見到的珊瑚,是由許許多多小小的珊瑚蟲群居在一起而形成的;而珊瑚礁則由珊瑚蟲死後的骨骼堆積而成。在圖中,我們看到的是單隻的珊瑚蟲,它是一種腔腸動物,每隻珊瑚蟲都有觸手,觸手具有刺細胞,可以用來捕捉獵物。

h3

 

珊瑚群體的生長速度很慢,一年大概只長一公分左右,所以,如果你看到一棵30公分的珊瑚,就表示牠至少有30歲了。下次到海邊釣魚時,相信你一定很容易就猜到珊瑚們的年紀了,可能大部分都比我們要老的多。

資料來源http://www.bud.org.tw/album/album_30.htm

 

 

動物界

1.刺絲胞動物門

2.扁形動物門

3.軟體動物門

4.環節動物門

5.節肢動物門

6.棘皮動物門

7.脊椎動物門

1~7課本有解說,所以我只補充其它的


8.海綿動物門
海綿動物門的種類約有5000種,除淡水海綿一科生長於淡水外,其餘的海綿動物都生長於海水中,生活區域自海岸到深海海底都有;具有附著性,過著群居的生活或自由生活。海綿動物沒有神經細胞,也沒有肌肉,對外界的刺激反應十分有限。海綿動物有杯狀、盤狀、管狀、棍狀、葉片狀、扇狀、指狀、分枝狀等各種不規則之形狀,體型大小從1mm到六英尺不等,個體之區劃不明顯。









9.櫛板動物門

櫛板動物門又稱櫛水母動物門,為組織級動物。身體成球狀,兩側對稱,有八排具有纖毛的櫛板帶及一對具有捕食用的觸手。目前發現的櫛板動物不足100種,都生長在海洋中,浮游性動物,暖海海域最多,另有少數生長於溫帶、寒帶及較深的海洋中,有時在 10,000呎下的深海,也可以發現牠的蹤跡。所有櫛板動物均為雌雄同體。有的種類在幼蟲是無性生殖,成體則變為為有性生殖,在體外受精。









10.線蟲門
線蟲門是動物界界中最大的門之一,為假體腔動物,有超過20,000個已被記錄的物
種,尚有大量種尚未命名。絕大多數體小呈圓柱形,又稱圓蟲。牠們在淡水、海水、陸地上隨處可見,不論是個體數或物種數都往往超越其他動物,並在極端的環境如南極和海溝都可發現。此外,有許多種的線蟲是寄生性的,包括許多植物及人類在內的動物的病原體。只有節肢動物比線蟲更多樣化。後來,牠們被降級為囊蠕蟲中的一綱,最後才被重新分類至線蟲動物門。線蟲是三胚層的原口動物,有一套完整的消化器官。線蟲沒有循環系統及呼吸系統;呼吸及物質的運輸完全是透過擴散作用完成的。體薄、縱切面為圓形,但實際上是兩側對稱的。線蟲的體腔是一個狹窄的假體腔。口部經常有不同的蓋口或突出物,有捕食及感覺的功能。在肛門之後的身體部位稱做尾部。表皮會分泌出堆積成層的角質層,保護身體免於乾燥、消化液,或其他嚴苛環境的破壞,有些種類還會形成移動用的突出物,例如幫助活動的纖毛。雖然此角質層允許移動及形狀改變,它仍非常不具彈性,且不允許蟲體的體積變大。因此,隨著蟲體長大,牠就得蛻皮、並產生新的角質層。角質層不允許體積改變的原因是要維持體內的高液壓。因為這個原因,線蟲沒有環狀肌,只有縱向肌,因為沒有這個必要。線蟲體內的液壓就是牠們是圓形的原因。線蟲有一套簡單的神經系統。一條主神經索在腹側延伸,在頭端的感覺構造被稱做雙器,而尾端的感覺構造則被稱做尾感器。大部分自由生活的線蟲都相當微小,但有幾種寄生性的線蟲,如:蛔蟲,可長到好幾公尺。因為無環狀肌的緣故,線蟲的身體只能往兩側方向擺動,所以牠移動的條件是要附著在固體物品上;其扭動掙扎的動作不是很難、就是根本無法游泳。食性與排泄線蟲一般吃細菌、藻類、真菌及原生動物,不過有些種類是濾食性的。排泄是透過一個分開的排泄孔。生殖與生命史線蟲一般行有性生殖。雄性通常比雌性小(差異往往相當巨大),而且尾端常呈彎曲狀,好在交配時抓住雌性。交配時,一個以上的幾丁質針狀體會伸出泄殖腔,並插入雌性的生殖孔。似變形蟲的精子會沿著針狀體爬入雌性蟲體。 卵被雌性排出時,可能已胚化或尚未胚化,意思是受精卵可能尚未發育。在自由生活的線蟲種中,卵會孵化成幼蟲,最後變成成蟲;在寄生性的線蟲種中,通常有一個更為複雜的生命週期。






11.鉤頭動物門
鉤頭動物門又稱棘頭動物門,約有 600種,幼蟲時期寄生於節肢動物,成體時期則寄生於脊椎動物;沒有消化系統,由體表攝食物,身體呈長型,扁平狀,沒有口,前端有一刺狀能伸縮之吻。




補充大概就這樣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恐龍為何滅絕

用「物競天擇」及「適者生存」等進化論作為根據,因為恐龍是下等的爬蟲類;既然更為進化優秀的哺乳類在世界生態系的舞台上登場,恐龍的滅絕乃時勢所趨,根本無法亦無從阻止。但是,現今誰都知道,恐龍並不是如此簡單的一個理由就會被逃汰的柔弱生物。假設1 海退說全球海洋線都往深海處消退;換言之海水下降,淺海海水軟涸,導致從海洋生物為開始的,全球性生物滅絕。但是,當時為何會引起全球性的所謂「海退」現象?至今卻誰也無法說明。假設2 超新星爆炸說比太陽的質量還大上數倍的超大恒星發生大爆炸,此強烈幅射能射到地球上來,引起地球生物大量滅絕。但是,為何其他一部份的生物卻能抵抗輻射能而存活下來,難以探得令人滿意的答案。假設3 大陸連結說白堊紀末期,地球上的大陸塊發生大移動,原本不相連的陸塊連在一起,恐龍們便穿越原無法通過的地區,沒想到卻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引起恐龍大量滅亡。但是,實際上已經有許多證據足以顯示,恐龍應該是被其他某種災害所消滅才對。假設4 北極海氾濫說白堊紀末期,連結東西兩大陸塊的白令地峽陷落,北極海冰冷的海水大量流向南方,破壞原有海洋生態平衡,引起鎖鏈式的生物大量滅絕,恐龍亦是其中一環。假設5 月球噴火說白堊紀末期,月球發生火山大爆發,大量的噴出物被地球的地心引力吸住,在地球四周作環狀圍繞,阻擋了太陽光。地球氣溫急遽下降,恐龍們因此而紛紛凍死。但是,此項假設最重要的證據─火山爆發後的產物,埋在地中的子玻璃粒,現今學者普遍認為,通常乃為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機會居多。假設6球逆轉說英國的物理學家彼得‧華羅則主張,在當時有某個巨大彗星,或是其他子行星從地球旁邊飛掠而過,不但使地球重心移動,更造成地球像倒轉陀螺般地逆轉;此巨大的波動及地震,破壞了地表上的一切。假設7流星雨說大約每2600萬年,未知的某恒星或行星,突然從太陽系所在的流星雲中通過,大量流星因此掉落在太陽系中,並且撞擊地球,而造成地表上生物滅絕。此學說曾在80年代前半被多位研究者提倡而風靡一時,但是,根據後來的觀察,卻又逐漸地否定此推測。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