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熊貓?貓熊?



到底是貓熊還是熊貓!

放寒假之前,和一群好同事一起到山上走走,聊天中談到貓熊和熊貓到底是不是指同一種動物,大家當然最後就問到我的意見囉!只是我也不敢貿然下斷語,回家查資料,喔!我的天,網路上一團亂!

一月24日那天看國家地理頻道剛好介紹到這個喔!
同時查資料綜合歸納出下列分類表(生物分類法請看註解):



「小貓熊」英文叫做(red panda),意思是「紅色貓熊」,又叫做「九節狼」或「金狗」,屬於哺乳綱、食肉目、浣熊科(也有學者把它歸為貓熊科),與大家熟悉的「貓熊」(giant panda也有稱大貓熊或熊貓)是有區別的。


小貓熊(red panda)
貓熊(giant panda)

據中國時報報導,小貓熊原產於中國大陸四川省海拔一千八百公尺至四千公尺的山區,為夜行性或晨昏性的動物。身上的特徵為:黑眼、白眉,鼻子周圍及臉頰有白毛,有一對大且有白邊的雙耳,前頸部為黑色,身體主要為紅棕色的皮毛,尾部有紅棕色與淡褐色環相間的毛色,趾部帶有部份可收縮性的爪子。喜歡吃竹葉、野菜、水果、昆蟲、蛋等食物,偶爾也會吃小鳥。它們在興奮或緊張時會從肛門附近排出麝香的氣味。 小貓熊毛紅褐色,四肢棕黑,嗅覺十分發達,和貓熊長相並不相似

貓熊屬於「食肉目」「貓熊科」,貓熊科只有這一種動物,貓熊雖是食肉目動物,但牠以吃素為主,體型比較大;外型像熊;腦袋又圓又大,像貓,因此就得到了貓熊這個名稱。牠的毛色黑白相間,主要居住在竹林中,所以人們又叫牠「花熊」或「竹熊」。 貓熊是雜食動物。牠們吃的食物有50多種,但以少數幾種細小的箭竹為主,尤其愛吃這些竹子的筍和比較嫩的莖葉。另外,牠也吃菖蒲、番紅花、枸杞等植物。有時候,牠還吃鼠、蛇、魚、昆蟲等小動物,但只是偶爾碰上了才抓來吃,並不特意去捕捉。不過,有時牠也會大搖大擺地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2004/01/12中廣新聞網也有報導說「四川山民指貓熊偷吃蜂蜜、肉骨頭」呢!

更多有關貓熊的資訊可以到此查看~http://www.928n.com.tw/library/animal/A06/frame.asp

浣熊有一條長尾巴,上面裝飾著彩色的圓環。牠吃青蛙、魚和小龍蝦之類的水生動物,而且牠吃之前都要把食物洗乾淨。

熊的兩耳比貓熊更偏向頭的兩側,而且鼻子也更突出。牠的毛又長又軟,會冬眠;而貓熊的毛雖然長,但是比較硬,貓熊不冬眠。

熊和小貓熊、浣熊都是「食肉目」動物,熊屬於「熊科」,小貓熊和浣熊屬於「浣熊科」,牠們和貓熊都有血緣關係。 小貓熊、浣熊、熊都被認為是類似貓熊的動物。

說了這麼多,到底貓熊和熊貓是不是指同一種動物?的確是指同一種動物,只是分類上為「貓熊科」且更接近「熊科」,所以應該稱呼貓熊才恰當。

註解:

生物分類應用分類階元(分類系統)來安排每一種生物。也就是說,每一種生物在生物分類系統中都有其特有的位置。分類系統是按等級排列的,好像臺階一樣,所以叫分類階梯或分類階元。分類階梯概括起來有七個字: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分類的基本階元,是客觀存在的實體,也是分類的實體。現以家蠅(蒼蠅)為例,示其分類地位和系統排列:

界:動物界(Animal)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綱:昆蟲綱(Insecta)
目:雙翅目(Diptera)
科:蠅科(Muscidae)
屬:蠅屬(Musca)
種:家蠅Musca domestica L




大熊貓 或 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又名貓熊,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
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是中國特有種,亦為國寶。
全世界現存大約310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動物。
大熊貓古今有許多別名:食鐵獸、大貓熊、竹熊、白熊、花熊、貘、華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貔貅等。

這個動物有兩種名稱:熊貓和貓熊。
其來歷的一種說法說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
兩年後,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
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
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
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
在標準中文文法裡,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
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
故此,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
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
從此以後,熊貓一詞便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熊貓和貓熊兩種說法從一開始就沒有定論。
[3]1915年編成、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熊」之(三):「熊貓,獸名,似貓而善升木。」
從所附熊貓圖看, 是小熊貓。(見1978年重印本,第935頁。)
1938年出版的《辭海》「熊貓」條稱:「怪獸名,產新疆;……距今六十年前,為法國科學家比利大衛氏所發現」。


「熊貓」、「貓熊」之爭早在1915年以前就發生。
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是最常用的稱呼,亦有少數人稱貓熊。

參考資料

維基

貓熊

到底是貓熊還是熊貓!

放寒假之前,和一群好同事一起到山上走走,聊天中談到貓熊和熊貓到底是不是指同一種動物,大家當然最後就問到我的意見囉!只是我也不敢貿然下斷語,回家查資料,喔!我的天,網路上一團亂!

一月24日那天看國家地理頻道剛好介紹到這個喔!
同時查資料綜合歸納出下列分類表(生物分類法請看註解):



「小貓熊」英文叫做(red panda),意思是「紅色貓熊」,又叫做「九節狼」或「金狗」,屬於哺乳綱、食肉目、浣熊科(也有學者把它歸為貓熊科),與大家熟悉的「貓熊」(giant panda也有稱大貓熊或熊貓)是有區別的。


小貓熊(red panda)
貓熊(giant panda)

據中國時報報導,小貓熊原產於中國大陸四川省海拔一千八百公尺至四千公尺的山區,為夜行性或晨昏性的動物。身上的特徵為:黑眼、白眉,鼻子周圍及臉頰有白毛,有一對大且有白邊的雙耳,前頸部為黑色,身體主要為紅棕色的皮毛,尾部有紅棕色與淡褐色環相間的毛色,趾部帶有部份可收縮性的爪子。喜歡吃竹葉、野菜、水果、昆蟲、蛋等食物,偶爾也會吃小鳥。它們在興奮或緊張時會從肛門附近排出麝香的氣味。 小貓熊毛紅褐色,四肢棕黑,嗅覺十分發達,和貓熊長相並不相似

貓熊屬於「食肉目」「貓熊科」,貓熊科只有這一種動物,貓熊雖是食肉目動物,但牠以吃素為主,體型比較大;外型像熊;腦袋又圓又大,像貓,因此就得到了貓熊這個名稱。牠的毛色黑白相間,主要居住在竹林中,所以人們又叫牠「花熊」或「竹熊」。 貓熊是雜食動物。牠們吃的食物有50多種,但以少數幾種細小的箭竹為主,尤其愛吃這些竹子的筍和比較嫩的莖葉。另外,牠也吃菖蒲、番紅花、枸杞等植物。有時候,牠還吃鼠、蛇、魚、昆蟲等小動物,但只是偶爾碰上了才抓來吃,並不特意去捕捉。不過,有時牠也會大搖大擺地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2004/01/12中廣新聞網也有報導說「四川山民指貓熊偷吃蜂蜜、肉骨頭」呢!

更多有關貓熊的資訊可以到此查看~http://www.928n.com.tw/library/animal/A06/frame.asp

浣熊有一條長尾巴,上面裝飾著彩色的圓環。牠吃青蛙、魚和小龍蝦之類的水生動物,而且牠吃之前都要把食物洗乾淨。

熊的兩耳比貓熊更偏向頭的兩側,而且鼻子也更突出。牠的毛又長又軟,會冬眠;而貓熊的毛雖然長,但是比較硬,貓熊不冬眠。

熊和小貓熊、浣熊都是「食肉目」動物,熊屬於「熊科」,小貓熊和浣熊屬於「浣熊科」,牠們和貓熊都有血緣關係。 小貓熊、浣熊、熊都被認為是類似貓熊的動物。

說了這麼多,到底貓熊和熊貓是不是指同一種動物?的確是指同一種動物,只是分類上為「貓熊科」且更接近「熊科」,所以應該稱呼貓熊才恰當。

註解:

生物分類應用分類階元(分類系統)來安排每一種生物。也就是說,每一種生物在生物分類系統中都有其特有的位置。分類系統是按等級排列的,好像臺階一樣,所以叫分類階梯或分類階元。分類階梯概括起來有七個字: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分類的基本階元,是客觀存在的實體,也是分類的實體。現以家蠅(蒼蠅)為例,示其分類地位和系統排列:

界:動物界(Animal)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綱:昆蟲綱(Insecta)
目:雙翅目(Diptera)
科:蠅科(Muscidae)
屬:蠅屬(Musca)
種:家蠅Musca domestica L



大熊貓 或 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又名貓熊,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
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是中國特有種,亦為國寶。
全世界現存大約310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動物。
大熊貓古今有許多別名:食鐵獸、大貓熊、竹熊、白熊、花熊、貘、華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貔貅等。

這個動物有兩種名稱:熊貓和貓熊。
其來歷的一種說法說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
兩年後,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
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
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
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
在標準中文文法裡,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
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
故此,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
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
從此以後,熊貓一詞便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熊貓和貓熊兩種說法從一開始就沒有定論。
[3]1915年編成、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熊」之(三):「熊貓,獸名,似貓而善升木。」
從所附熊貓圖看, 是小熊貓。(見1978年重印本,第935頁。)
1938年出版的《辭海》「熊貓」條稱:「怪獸名,產新疆;……距今六十年前,為法國科學家比利大衛氏所發現」。


「熊貓」、「貓熊」之爭早在1915年以前就發生。
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是最常用的稱呼,亦有少數人稱貓熊。

參考資料

維基
大熊貓 或 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又名貓熊,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
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是中國特有種,亦為國寶。
全世界現存大約310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動物。
大熊貓古今有許多別名:食鐵獸、大貓熊、竹熊、白熊、花熊、貘、華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貔貅等。

這個動物有兩種名稱:熊貓和貓熊。
其來歷的一種說法說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
兩年後,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
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
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
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
在標準中文文法裡,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
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
故此,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
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
從此以後,熊貓一詞便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熊貓和貓熊兩種說法從一開始就沒有定論。
[3]1915年編成、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熊」之(三):「熊貓,獸名,似貓而善升木。」
從所附熊貓圖看, 是小熊貓。(見1978年重印本,第935頁。)
1938年出版的《辭海》「熊貓」條稱:「怪獸名,產新疆;……距今六十年前,為法國科學家比利大衛氏所發現」。


「熊貓」、「貓熊」之爭早在1915年以前就發生。
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是最常用的稱呼,亦有少數人稱貓熊。

參考資料

維基
大熊貓 或 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又名貓熊,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
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是中國特有種,亦為國寶。
全世界現存大約310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動物。
大熊貓古今有許多別名:食鐵獸、大貓熊、竹熊、白熊、花熊、貘、華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貔貅等。

這個動物有兩種名稱:熊貓和貓熊。
其來歷的一種說法說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
兩年後,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
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
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
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
在標準中文文法裡,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
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
故此,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
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
從此以後,熊貓一詞便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熊貓和貓熊兩種說法從一開始就沒有定論。
[3]1915年編成、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熊」之(三):「熊貓,獸名,似貓而善升木。」
從所附熊貓圖看, 是小熊貓。(見1978年重印本,第935頁。)
1938年出版的《辭海》「熊貓」條稱:「怪獸名,產新疆;……距今六十年前,為法國科學家比利大衛氏所發現」。


「熊貓」、「貓熊」之爭早在1915年以前就發生。
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是最常用的稱呼,亦有少數人稱貓熊。

參考資料

維基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文昌魚-陳俊廷


學名: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香港稱之為白飯魚,是屬於頭索動物亞門鰓口科。是生物演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物種,它揭示了現存脊椎動物的起源。


體長3-5厘米,外表看起來像魚類。身體半透明。同脊椎動物一樣,文昌魚具有一條沿背部下行的神經索,並具有呈條帶狀的肌節。然而,和脊椎動物不同的是,文昌魚的背神經索不是由骨骼所保護,而是由許多柱狀細胞所在組成的具有韌性的膜狀結構所緊密包圍,這種起支撐作用的結構比脊椎簡單得多,又被稱為脊索notochord)。文昌魚的脊索和脊椎動物的脊椎不同,它一直延伸進入頭部,故文昌魚所屬的亞門被稱作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其中「cephalo-」意思就是「與頭部相連」。



文昌魚於頭部被稱為腦室的神經索部份比較粗大,但並不是腦部。並文昌魚嘴的前端長有口笠觸手oral cirri),起到感覺器官和過濾進入口中的海水的作用。文昌魚擁有血管系統,但沒有心臟,血液由一部份血管的脈動帶動




蚯蚓的由來?

蜈蚣的腳被蛇咬了,為了防止毒液擴散必須截肢
某某安慰道:兄弟,想開點,你以後就是蚯蚓了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山椒魚

( 第一次做 , 如果有錯的話別介意嘿 :)) )


台灣第一次發現山椒魚卵鞘,是在1997年由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林春富先生所發現的,之後陸續有其他學者發現,但近幾年也只有少數幾筆新紀錄,因此台灣真正看到山椒魚卵鞘的人,在這四年來大概也不多,可能還不超過十個,這次難得觀察到觀霧山椒魚卵鞘,在山椒魚的資料上,又多了一筆新紀錄,相信可以讓更多人去了解,這種數量十分稀少的兩棲類,是怎麼繁殖下一代的...在觀察的過程中,觀霧山椒魚卵鞘附近,也有蠻多多毛澤澤蟹,不排除牠也許是觀霧山椒魚卵鞘的天敵之一,也許不久的將來,會有其他學者對牠們,也就是觀霧山椒魚,將這無法理解的謎團解開,不過這個任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







01.↑觀霧山椒魚卵鞘新紀錄




02.↑.觀霧山椒魚是新種山椒魚




03.↑目前暫名觀霧山椒魚




04.↑從海拔1200公尺及2000公尺左右都曾經紀錄過









可愛的魟魟魟魟!!!~

 魟魚和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鯊魚一樣屬於軟骨魚類


(Cartilaginous Fishes)這類的魚僅佔世界魚類總量的5/100


牠們最大的特徵是除了牙齒為硬骨的結構外,其餘主要的骨骼


皆以軟骨型態組成,另外行體內授精以及板鰓結構(即鰓膈膜


發達使前列的鰓瓣與後列鰓瓣完全分離),也是軟骨魚與硬骨


魚最大的差別。

8e9bbd40788c3c04[1]

952e3b5b9f01556e[1]

1b657f39965a5a3a[1]

udn 的標籤:

珊椒魚




台灣第一次發現山椒魚卵鞘
是在1997年由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林春富先生所發現的
之後陸續有其他學者發現
但近幾年也只有少數幾筆新紀錄
因此台灣真正看到山椒魚卵鞘的人
在這四年來大概也不多
可能還不超過十個
這次難得觀察到觀霧山椒魚卵鞘
在山椒魚的資料上
又多了一筆新紀錄
相信可以讓更多人去了解
這種數量十分稀少的兩棲類
是怎麼繁殖下一代的...
在觀察的過程中
觀霧山椒魚卵鞘附近
也有蠻多多毛澤澤蟹
不排除牠也許是觀霧山椒魚卵鞘的天敵之一
也許不久的將來,會有其他學者對牠們
也就是觀霧山椒魚
將這無法理解的謎團解開
不過這個任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
文字不賴吧 ! ! ~









01.↑觀霧山椒魚卵鞘新紀錄





02.↑.觀霧山椒魚是新種山椒魚







03.↑目前暫名觀霧山椒魚










04.↑從海拔1200公尺及2000公尺左右都曾經紀錄過











05.↑體長約10公分左右




圖片找的還不錯吧 ^ _ ^

再來 . . . 換影片囉



軟體動物門

軟體動物是動物界裏很龐大的一門,

包括蚌、螺、牡蠣、蝸牛、章魚、烏賊等,共有十萬多種。

取自google圖片

軟體動物分布的地區很廣,

陸地、海水、淡水均有,可以分為六大類,

其中較普遍的是腹足類斧足類(瓣腮類)和頭足類

腹足類包括螺、蛞蝓、鮑魚等,他們通常具有一螺旋形的殼。

斧足類包括蚌、牡蠣、海扇貝等,

凡是具有兩片殼的都屬於這一類。

頭足類包括章魚、烏賊等,

他們足的一部分形成環繞口部的觸手或腕。

其他還有雙經類、掘足類、單殼類。

取自google圖片

雙經類是以神經排列的方式命名的,

包括石虌等;掘足類就是一些小小的齒貝類;

單殼類是西元一九五七年新添加的一類,

他們生活在深海裏,有個帽狀的殼。

軟體動物的特色就是身體柔軟,不分節,

整個身體由外套膜包著。

這外套膜可以分泌物質形成硬殼來保護身體。

除了章魚類外,軟體動物大都具有硬殼。

斧足類、腹足類的殼表還有沿殼綠生長的平行線,

叫作成長線,可以看出年齡大小。

腹部有一肌肉構成的「」,是運動器官,

可用來走路,游泳,挖掘。

一般水生的軟體動物,

在外套膜形成的外套腔內有

可以從流入外套腔的水中吸取氧氣。

像蝸牛等陸生的,就利用外套腔壁行呼吸作用。

有的軟體動物是雌雄異體;有的是雌雄同體。

雌雄同體就是一生物體同時具有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

交配時,由兩個不同生物,互相使對方受精。

還有些種類幼小時是雄性,成熟時卻變成雌性,這也是雌雄同體。

軟體動物產卵時各有不同的方式。

像斧足類、石虌等把卵直接產在海水中,

沒有甚麼保護構造,卵的數量通常很多,

能夠順利發育的卻祇有幾個。有些海螺則會把卵埋起來,

或分泌膠質包住。腹足類的卵大都有膠質包裹著或包在囊殼中。

這卵囊殼在日本是兒童常撿來玩的東西,叫作海酸漿。

取自google圖片

軟體動物的經濟價值很高,斧足類大都能產真珠,

以真珠只所產的品質最好。還有許多種淡水產的蚌類,

分泌的真珠質可以製鈕扣。

鮑魚、蛤蜊、牡蠣等都是很受歡迎的海鮮,

更有許多軟體動物提供了魚類大量食物來源。

斧足類裏有一種叫鑿船蟲的,對人類為害甚大。

這種貝類生活在海裏,

常常鑿穿碼頭木樁、木船及其他船上木材,

棲身在木洞裏。他們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幾乎大於軟體動物的其他利益。

還有些淡水產的軟體動物,

是肝蛭、日本住吸蟲的中間寄主,會傳染疾病。

軟體動物門包括

雙經綱

取自google圖片

雙經綱的代表性動物為石虌

石虌多附著於海邊岩石上,

也有出現在13,800英尺的深海中,

以齒舌舐取岩石上之海草或小生物為食。

牠的行動遲緩,遇到敵人則會蜷曲牠的身體,

外表有介殼包住。靜止時身體側邊會不斷起伏,

讓水流進出各鰓以便呼吸。

掘足綱

掘足綱即齒貝之類,與斧足類有親緣關係,

因其煙嘴狀之介殼在發生之初仍為二枚貝之形態也。

身體兩側對稱,圓柱狀,外套包被周圍,

並分泌一管狀介殼。介殼稍形彎曲,

凹入之一側為背,凸出之一側為腹,

兩端開口,廣口部分為前下端,狹口部分為後上端。

牠們大多蟄居於海邊泥沙中,

也有生活於 15,005 英尺之深海者。

前端在下,足部由此伸出,用以鑽穴,

後端則露出水面,外套腔開口於此,

為水流出入之門戶。頭部不發達,

口開於略形膨大之咽頭之先端,其位置在足部背面。

消化管為U字狀,肛門開口於外套腔,在足部略後。

有腎管一對,開口處在肛門略後。

鰓缺如,賴外套膜以營呼吸。

口周圍有若干纖細之觸角,有感覺作用,

並賴以攫食。心臟僅有心室而無心房。

其神經系統發育正常,有腦、臟、足、側等成對之神經結。

雌雄異體,生殖腺一個,生殖細胞由右側腎管排出之。

斧足綱

取自google圖片

斧足綱(瓣鰓類)斧足類動物都生活在水中,

用鰓呼吸,鰓一瓣一瓣的長在身體兩側。

又稱為雙殼貝頰,是軟體動物的一類。

我們平常所看到的蛤蜊、蚌、牡蠣、淡菜等都屬於這一類。

斧足類動物多數都有像斧頭形狀的肌肉,

稱為「斧足」。因為體液和血液可以自由的在斧足內流動,

所以斧足能伸縮,利用斧足的一

伸一縮來帶動身體,

慢慢的把整個身體鑽入沙中。

我們知道蚌能把自己約兩片殼緊緊的閉起來,

是因為牠的兩片貝殼中間有兩個或一個「閉殼肌」,

閉殼肌可以自由收縮,力量很強。

有些種類就利用兩片貝殼忽然關閉時,

噴出來的水所產生的力量,把自己向後彈開,

這是斧足類在水中移動位置的另外一種方法。

斧足類有生活在淡水裏的,也有生活在海水裏的,

小的祇有零點三公分,大的有一公尺以上。

斧足類包括蚌、牡蠣、海扇貝等,凡是具有兩片殼的都屬於這一類。

腹足綱


腹足綱是軟體動物裏最進化的一類,

也是最大的一類,大約有七萬五千多種;

因為這一類的動物,肉足是長在身體的腹面,

所以就叫做腹足類。但是我們平常都習慣叫牠們「螺類」,

因為這一類動物,除了蛞蝓、海蝸牛身上不帶螺殼,

絕大多數都是有螺殼的。

腹足類的螺殼,形狀、大小和顏色隨著種類的不同而異。

螺殼上的螺紋大多數是順時針方向,

由左向右旋轉的。從牠們圓錐形的螺殼上,

也可以判別出年齡的大小

凡是頂端的地方螺紋越細越緊密的,

年紀就越大。例如平常在草叢、稻田或菜圃裏看到的蝸牛,

年紀多半很輕,牠們的螺殼上面,找不出幾道螺紋來。

陸地上較常見的腹足類,除了蝸牛外,

近有田螺等;海中的腹足類較多,

龍宮貝、夜光貝、鮑魚等都是。

為了適應陸地、海洋各種特殊的環境,

腹足類的肉足已經能夠在任何物體的表面上移動,

肉足都能分泌出黏液來,使牠無論到那裏,

都會留下一道痕跡。腹足類包括螺、蛞蝓、鮑魚等。

頭足綱

頭足類是無脊索動物裏最高等的一綱。

由於這一類動物的腳,一部分變形成為觸手,

而且都長在口的周圍,等於是腳長在頭上了,

因此叫作頭足類。

頭足類動物有八隻、十隻或者更多隻的觸手。

口邊有一對眼睛。頭部下方有個漏斗,

藉漏斗噴水而運動。牠們用鰓呼吸。

這類動物都是生活在海洋裏的動物,

吃小魚、蝦、蟹、蛤和蚌等小動物。

頭足類可以依照鰓的數目分為;

四鰓類和二鰓類。四鰓類有鸚鵡螺等,

觸手非常多,眼睛裏沒有水晶體的構造。

二鰓類如果是十隻觸手的就是烏賊,

八隻觸手的就是章魚。烏賊和章魚的體形可以大到十五公尺;

直腸上方有一個墨囊,遇到敵人攻擊牠的時候,

就射出黑漆漆的墨汁,把身邊的海水染成黑色,

讓對方看不到牠,乖機逃走。

這是完全海產的動物,由近海至遠洋,

到處有其蹤跡。性喜肉食,魚、介、甲殼類等均為其食餌,

被等雖亦可供食用,但就一般言,實為漁業上的大害。

頭足綱包括

十足科

四鰓科

八足科

章魚


章魚和烏賊、蚌、牡蠣、螺類等同屬於軟體動物門,

但章魚不像蚌等動物有硬殼保護身體,

牠的全身就是一個圓圓的身體和八隻觸手,

再加頭上那對稍微突出的複眼,樣子頗駭人的,

所以西洋人叫牠是「惡魔魚」或者「海中大盜」。

取自google圖片

章魚身體部分是由一層柔軟堅韌的外套膜圍成一個外套腔。

外套膜上有一個突出體外的漏斗狀水管。

當水流由外套膜的孔洞,經由鰓,

進入外套腔時,章魚就藉此吸收氧氣,

然後再把水由水管射出體外。

藉著由水管射出的這股水流力量,

章魚可以在水裏迅速游動。

平常章魚是靠著八隻觸手在岩石上或海底爬行,

如果遇到敵害,來不及爬近岩縫或砂洞裏躲藏時,

就噴出一道道水流,迅速游走。

章魚的觸手像腳一樣,可用來步行,

像是長在身體的末端,

其實這些觸手圍繞在頭部四周,

是在身體的最前端。由於這種特殊構造,

所以被歸為「頭足綱」動物。同屬於頭足綱動物的還有烏賊等。

章魚的八隻觸手,依種類的不同,

大小也有很大的差別。小章魚連身體在內,

直徑還不到五公分長;有種生活在太平洋裏的大章魚,

光觸手就將近五公尺長。

不過一般章魚的觸手不超過半公尺長。

章魚的每一隻觸手有兩排吸盤,可以牢牢抓住獵物。

所以遇到大章魚時,最好不要靠近牠,

萬一被牠的觸手捲住了,可不容易逃脫。

蟹、貝類、小魚都是章魚的食物。

捕食時,牠用觸手拉住獵物,

然後放進觸手中的口腔裏。章魚除了觸手可當武器外,

還有兩種特殊的逃生本領,一種就是變色的本領。

牠皮膚裏有多種色素細胞,在神經和荷爾蒙的控制下,

可以配合環境呈現暗紅、灰、黃、棕和藍綠等多種顏色,

若起來和周圍環境相似,使敵人不易發現牠的蹤跡。

另一種本領就是像烏賊一樣噴墨汁。

章魚的墨腺在腸子裏,有一管道通往肛門。

在緊急時候,就噴出棕色或黑色汁液,

像迷霧一樣,使敵人視覺模糊,而且嗅覺麻痺,

這時章魚就乘機溜掉。

取自google圖片

雄章魚身體右側第三隻觸手,特化為生殖腕。

交配時,以生殖腕伸入雌章魚外套腔裏產下精子。

有些種章魚生殖腕會斷掉一截,留在雌章魚體內。

雌章魚在靠岸的地方產卵,

卵的外頭有一層膠保護著。成群的卵黏附在水中物體上,

雌章魚在卵旁看守著,不時由水管裏噴出水流,

使卵旁的永保持新鮮,並為牠們清除沈澱物。

幼小的章魚和 長成的章魚一樣有變色的本領,以保護自己。

比較小型的章魚可以養在水族箱裏,

根據一些人們的觀察,章魚的智慧很高,

牠們會綜合環境裏的各種刺激,學會適應這些變異,

而不像其他無脊椎動物那樣,祇會作單純的反應。

章魚的分布很廣,世界各地都有,

兩極地區比較少見。遠東地區,

南太平洋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國家都吃章魚肉。

章魚卵在日本稱為海藤花,以鹽漬保存,

食用時,洗了,加酒或作湯吃。

文章取自http://www.wcjs.tcc.edu.tw/bio/cairoom/8711/TOP/19.htm

最多腳的動物






蜈蚣



種類:節肢動物門唇足綱



學名:(Chilopoda)



介紹:俗稱百足蟲。體細長,背腹扁平,胸部及腹部瘉合為軀幹部。軀幹部除最後二或三體節外,每一體節具有一對足,適於快速爬行。口器具大顎一對及小顎兩對。於軀幹部之第一對附肢變為毒爪,具有毒腺之開口。可利用毒爪攫捕獵物,並穿刺而將毒液注入體內。此類動物體節數目因種類之不同而有差異。 足的數目少者有十對,多者甚至達一百餘對。


生態習性:它們白天大多藏匿於土中、石下、倒木之鬆裂樹皮下、腐爛之木材、落葉或植物碎屑中;而於夜間活動,以減少水分之散失

蜈蚣為肉食性,主要以昆蟲及其他節肢動物為食。如不小心碰觸到較大的蜈蚣,它即會咬人,造成局部腫痛(雖有數種蜈蚣會咬人,但卻很少因被咬而致死者。然而,過去曾有一小孩因被蜈蚣咬而致死之報告.所以大家要小心喔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