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期待能聽到關於腦科學研究與教學的演講,在做好仔細聆的準備後,突然被要求畫出腦的構造及回答幾題相關知識時,真的令人措手不及,不過,也因此瞭解到自己對於腦科學相關知識的匱乏。再者,先填寫學習單再聆聽演講,確實會讓自己專心許多,也可以針對自己還未了解的部分獲得解決,是不錯的教學方式呢。
前些日子有部名為MR.BRAIN的日劇十分出名,故事主角九十九龍介於五年前從工作回家的時候,遇到了嚴重的意外,並瀕臨死亡。在康復期間,為修補腦部的損傷,其右腦急劇發展,並且獲得驚人的思考能力。隨後九十九龍介被警察廳科學警察研究所選中,根據獨自的腦科學方法,解決各種各樣的疑案。在現實的生活中,也不乏見到腦科學正逐漸蓬勃發展。利用受測者在說謊時比說實話時的瞳孔反應較大,眼動儀亦被應用於測謊的技術中。回頭看看我們關心的科學教育,在面臨課室中所發生的研究問題時,除了認知心理學的解釋,腦科學亦提供了另一個嶄新不同的詮釋。
美國的老布希總統曾宣稱1990年到1999年為腦研究的十年(the decade of the brain);認知神經科學奠基者之一的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更宣稱二十一世紀為腦研究世紀(the century of the brain),這些宣言象徵著人類開始有能力以新的生物科技研究人類神經元的分子生物活動、神經元細胞間的整合、腦可塑性以及腦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因此,認知神經科學承繼了過去認知心理學的知識、概念以及研究方法,運用新發展的腦造影技術,探討相關認知行為運作的生理基礎,腦科學研究成為現今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為最受矚目、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學期選修了「數理認知心理學」,在閱讀「數學學習心理學」時,遇到了些問題,下圖為反應schema過程的圖:
在已知動物的訊息傳導途徑為:刺激→受器→感覺神經→中樞神經(脊髓與腦)→運動神經→動器→反應,且能產生判斷及心智活動的部位應僅限於大腦部分的前提,介於二個中介的心智活動中,又怎麼會出現接受與反應的感官?或許,這就是傳統認知心理學較不足之處-缺乏科學證據,相信在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及發展下,能與原有的認知心理學理論相輔相成,對於我們的認知歷程、學習與教學活動獲得更進一步的瞭解,並能以更多重角度探討人腦與行為關係的不同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