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地球軌跡

選自google圖片

地球自轉會造成了白天和黑夜的輪替,

也讓太陽和星星發生東昇西落的現象,

為人類帶來以「日」計時的觀念。

而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又提供了另一種計時單位─「年」。

地球每365日繞太陽一圈,一圈有360度,所以在我們的視覺上,

太陽像在在背景恆星之間向東移動,每天前進一度呢。

另外,地球春夏秋冬四季的發生,

也是因為地球運行到軌道上的不同位置所引起的,

當陽光直射我們所在的位置時,炎熱的夏天就來臨了,

而太陽斜射我們時,冬天就來到了。

在地球上,我們只能夠看到背對太陽那面的星星,

也因此四季的星空都不一樣。

選自google圖片

文章選自http://www.phys.ncku.edu.tw/ckuo/articles/earth_a_spaceship.html

吃西瓜抹鹽

     許多的蔬菜、水果,加了鹽後,水份都會跑到外面來;譬如說,我們在製做泡菜之前,有時候會刻意地先加一些鹽在菜葉上,然後和著鹽巴輕輕地翻弄、揉一下,你就會看到蔬果的體積好像變小了,而盛裝菜葉的盆子裡多了一些水分,那就是從菜葉裡跑出來的水份。

   許多人吃西瓜的時候,喜歡灑上一些些鹽巴,吃起來感覺會更甜一些。這主要是因為,灑上鹽後,西瓜裡的水分會跑出一些來;西瓜裡的水分減少了,糖份的濃度就提高了,吃起來就比較甜。

udn 的標籤:

鳥類的氣囊

在呼吸方面,鳥類除了有氣管、兩葉肺以外,更連接著9個大大小小的氣囊(一般而言),其呼吸狀態是單向流動,和哺乳類雙向流動不一樣。鳥類的氣囊延伸到身體各個重要部位,甚至達到中空的骨內空間,使在呼氣和換氣時肺葉都能進行氣體交換,這是所謂的雙重呼吸,提高了呼吸效率。新陳代謝速率高,沒有散熱的汗腺,所以氣囊又兼有調節體溫和減少飛翔運動所引起的內臟間摩擦作用。
吸氣時,空氣經過氣管大部分會進入後方氣囊,雖然一部分空氣也會進入肺部,但不會進入前方氣囊,呼氣時,空氣從後方氣囊進入肺部,在流動時,氣體交換過的空氣會移向前方氣囊,然後經由氣管排出體外。
而哺乳類肺部有小小的肺泡,肺泡周圍佈滿網狀的微血管,肺泡內的空氣和周圍的微血管會形成氧和二氧化碳的氣體交換。
呼吸系統由肺及氣囊組成。氣囊分佈於內臟以及肌肉之間。氣囊系統能使鳥類進行雙重呼吸。吸氣時,空氣經肺進入氣囊,所以無論在吸氣或呼氣時都能進行氣體交換,使吸氧量大為提高,以保證鳥類作劇烈飛行時,有充夠氧氣供應。

C3 C4 CAM 植物

植物依其光合作用機制之差異可分為三大類:

1. C3 植物:白天固定CO2;CO2固定後形成的最初穩定產物是具三個碳原子的化

合物(3-PGA)。此類植物在高溫強光照之下,光呼吸高,因而降低植物生產量。如

花生、煙草、大豆、水稻等。

這是C3植物行光呼吸的過程悠!!

C32

2. C4植物:白天固定CO2葉肉細胞吸收CO2先固定為四個碳原子的化合物

(草醋酸 oxaloacetic acid)再轉化成蘋果酸 (malic acid)或天門冬胺酸(aspartic acid);

四碳分子化合物轉送到束鞘細胞(bundle sheath cell),再行 C3 途徑合成醣類。在

溫強光下,此類植物光呼吸極低,故植物生產量高,如:玉米及甘蔗。

c4 這是C4植物光呼吸的過程悠!!

c42gif

3. CAM 植物CO2 之固定分兩段區域,晚上吸收並固定 CO2 成四個碳原子

化合物(與C4 植物同),白天再合成醣類。晚上打開氣孔,固定 CO2,以蘋果酸

形式貯藏在液胞內(vacuole);天照光時氣孔關閉,由蘋果酸離開液泡在細胞液

放出CO2,再固定轉變成為醣類。多數肉質植物 (succulent plant)屬此類;如落

地生根、仙人掌、蘭花。

一般C4 植物葉片組織有特別的分化,稱為Kranz anatomy:即在葉脈外圍的束鞘

細胞明顯且內具有多量的葉綠體及發育完全的胞器(organelles);但 C3 植物則

無此特徵

cam

這是CAM植物光呼吸的過程悠!!

cam2

 

 

 

 

以下是光呼吸的光照示意圖

 

08a

C3 C4 CAM 植物



植物依其光合作用機制之差異可分為三大類:

1. C3 植物:白天固定CO2;CO2固定後形成的最初穩定產物是具三個碳原子的化合物(3-PGA)。此類植物在高溫強光照之下,光呼吸高,因而降低植物生產量。如花生、煙草、大豆、水稻等。








2. C4植物:白天固定CO2;葉肉細胞吸收之CO2先固定為四個碳原子的化合物(草醋酸 oxaloacetic acid)再轉化成蘋果酸 (malic acid)或天門冬胺酸(aspartic acid);四碳分子化合物轉送到束鞘細胞(bundle sheath cell),再行 C3 途徑合成醣類。在高溫強光下,此類植物光呼吸極低,故植物生產量高,如:玉米及甘蔗。

3. CAM 植物:CO2 之固定分兩段區域,晚上吸收並固定 CO2 成四個碳原子的化合物(與C4 植物同),白天再合成醣類。晚上打開氣孔,固定 CO2,以蘋果酸形式貯藏在液胞內(vacuole);白天照光時氣孔關閉,由蘋果酸離開液泡在細胞液中放出CO2,再固定轉變成為醣類。多數肉質植物 (succulent plant)屬此類;如落地生根、仙人掌、蘭花。

一般C4 植物葉片組織有特別的分化,稱為Kranz anatomy:即在葉脈外圍的束鞘細胞明顯,且內具有多量的葉綠體及發育完全的胞器(organelles);但 C3 植物則無此特徵。

太陽離地球的距離

太陽一天中,啥時離地球較近?

正午比其他時間近了6731公里,但跟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相比

        只近了十萬分之一而已,所以根本沒差,哈哈講廢話!

中午為甚麼比較熱(如果不是遠近距離的關係的話)?

 

太陽升起時,大地就開始吸收太陽的能量,這樣子一直到了下

        午1、2點的時候,能量太多了,就開始釋放,所以很熱

鳥類的氣囊

鳥類在呼吸方面,除了有氣管、兩葉肺以外,更連接著9個大大小小的氣囊(一般而言),其呼吸狀態是單向流動,和哺乳類雙向流動不一樣。

吸氣時,空氣經過氣管大部分會進入後方氣囊,雖然一部分空氣也會進入肺部,但不會進入前方氣囊,呼氣時,空氣從後方氣囊進入肺部,在流動時,氣體交換過的空氣會移向前方氣囊,然後經由氣管排出體外。

而哺乳類肺部有小小的肺泡,肺泡周圍佈滿網狀的微血管,肺泡內的空氣和周圍的微血管會形成氧和二氧化碳的氣體交換。

1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tw/archive.php?blog_id=8205&md=entry&id=2069

呼吸系統由肺及氣囊組成。氣囊分佈於內臟以及肌肉之間。氣囊系統能使鳥類進行雙重呼吸。吸氣時,空氣經肺進入氣囊,所以無論在吸氣或呼氣時都能進行氣體交換,使吸氧量大為提高,以保證鳥類作劇烈飛行時,有充夠氧氣供應。

參考資料:http://www.ied.edu.hk/has/bio/dlo/chordat/chor18a.htm

來源 知識+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60203943

圖片我有改過 本來都是英文 想說大家應該會看不懂,所以就用圖片編輯把它

翻譯過來了 只是有些不確定

anterior air sac---

        anterior是前面的意思 air不用說吧 是空氣 sac是囊

所以應該是「前氣囊」不知道對不對

posterior air sac---

             posterior是後面 所以是「後氣囊」??

橢圓形的地球軌道

  太陽主宰地球上春夏秋冬的更替及各地氣候的變化,而節氣係依據太陽對地球射方式﹝直、斜射﹞及照射時間長短而制定。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它除了依地軸自西向東自轉外,並環繞著太陽周而復始的公轉,自轉一周稱為一天,而繞日公轉一周稱一年。

由於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太陽位於橢圓中一個焦點上,因此地球在一年中有遠日點和近日點的分別,又因地球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成23.5度的傾角,所以地球兩極以半年對著日光,半年背著日光,其他地區則隨其距赤道緯度的高低而所受日光照射程度多寡不同。

某地區氣候寒暖的程度,決定於太陽對該地區照射的方式,當太陽垂直或接近垂直照射時,該處接受光和熱就較多,因此氣候就較熱,而反之就較冷。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及影嚮圖

地球上我們憑肉眼實際見太陽巡迴天球一週天稱之為一年,太陽在天球上視行的軌跡,我們稱之為黃道。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不同的位置,受陽光照射量與照射角度皆不相同,因此顥示出不同的氣候,但地在軌道上運行到什麼位置,在地球上的我們並無法知道,因此天文學家想出觀測太陽在天球上黃道的黃經度,就可以反映地球的所在。若將地球軌道比喻為一條環形道,那麼二十四節氣就好比是道路上里程的標誌,到了甚麼樣的氣候,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是反映一年中各時期氣候寒暑的變化,以指導農民安排農事。

 

鳥類的氣囊和雙重呼吸

鳥類氣囊

 

鳥類所特有的、伸出肺外、分布于內髒間的膨大的膜質囊。

有的氣囊還通入肌肉間、皮膚下面和骨腔內。壁很薄,不易分清,如果從鳥的喉門插入一玻管,

吹入氣體,或由喉門注入有色的膠液,待膠液凝固後再觀察,則甚為明顯。

3bc6f750406113671038c2ac

氣囊有4對和一個,其中與中支氣管直接相通的稱後氣囊(包括腹氣囊和後胸氣囊),

其餘的與次級支氣管相連的,稱前氣囊(包括頸氣囊、鎖間氣囊和前胸氣囊)。除鎖間氣囊為單個者外,其餘皆成對。

鳥類的呼吸動作,在靜止狀態時是以肋骨的升降,胸廓的擴大和縮小來進行的;

但在飛翔時,由于胸肌處于緊張狀態,肋骨和胸骨固定不動,因此也就不能用上述方式進行呼吸,

而是隨翼的煽動,依靠氣囊的收縮和擴張來完成。

當翼上抬時,空氣進入肺和氣囊,除部分空氣在肺內進行氣體交換外,

還有一部分空氣沿中支氣管進入氣囊,

這部分氣體由于未經肺內的毛細支氣管,所以含有豐富的氧。

當翼下壓時,氣囊受到壓擠,把貯存的空氣再度經過肺而排出體外。

氣體第二次經過肺時,又可再進行一次氣體交換。

所以無論是吸氣還是呼氣,都有新鮮空氣通過肺,

這樣,鳥類每作一次呼吸活動,肺內就會發生兩次氣體交換,這種現象稱為雙重呼吸。

雙重呼吸在鳥類飛行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意義是滿足了鳥類飛行時要大量氧氣的需要。

氣囊的妙用還不僅僅在輔助呼吸,它還有很好的散熱作用。

因為鳥在呼吸時,有大量的冷空氣進入了氣囊。這就使飛翔中產生的過多熱量,可以迅速散發出去,

使體溫不致增高。此外,還有減輕鳥體對空氣的比重作用以及減少內部髒器的摩擦作用等。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8%9F

http://kx.pyjy.net/source/czsw/HUXI/873_SR.asp

http://baike.baidu.com/view/526462.htm

四季在地球的位子

地 球 的 回 歸 線 與 地 球 繞 太陽 自 轉 及 公 轉 的 關 係 。 緯 度 為 零 的 赤 道 把 地 球 分 為 南 、 北 兩 個 半 球 , 而 另 外兩 個 重 要 的 緯 度 , ( 大 約 23.5° 和 66.5° ) 是 南 、 北 回 歸 線 和 南 、 北 極 圈 的位 置 。 地 球 每 日 繞 地 軸 由 西 向 東 自 轉 一 圈 , 每 年 繞 太 陽 由 西 向 東公 轉 一 圈 。 地 球 沿 著 橢 圓 形 的 軌道 — 黃 道 , 繞 太 陽 公 轉 。 如 果 把 黃 道 面 看 成 水 平 面 ,那 麼 地 軸 和 赤 道 面 便 是 斜 的 。 這 種 傾 斜 的 關 係 導 致 南 、 北 半 球 表 面 接 收 到 的太 陽 能 , 隨 著 地 球 的 位 置 改 變 而 產 生 很 大 的 變 化 ︰
太 陽 光 線 入 射地 面 的 角 度 也 隨 著 地 球 公 轉 時 的 不 同 位 置 而 改 變 。 太 陽 光 線 直 射 比 斜 射 帶 來較 多 的 熱 量 , 所 以 , 傾 向 太 陽 的 半 球 因 太 陽 光 線 較 為 直 射 而 獲 得 較 多 的 能 量, 這 就 是 較 熱 的 夏 天 , 而 背 向 太 陽 的 半 球 因 太 陽 光 線 較 為 斜 射 而 獲 得 較 少 的能 量 , 這 就 是 較 冷 的 冬 天 。 地 球 在 公 轉 過 程 中 還 因 為 位 置 不 同 而 造 成 春 天 和 秋 天 兩 種 氣 候 。 當 南 、 北 半球 既 不 傾 向 也 不 背 向 太 陽 時 , 白 晝 和 黑 夜 的 長 短 大 致 相 同 。 在 春分 和 秋 分 兩 日 , 太 陽 正 午 時 直 射 赤 道 , 南 、 北 半 球 接 收 到 的 太 陽 能 比 較 接 近, 而 且 比 夏 天 要 少 , 比 冬 天 要 多 , 溫 度 界 於 夏 天 和 冬 天 之 間 。

地形對溫度的影響

空氣內能的變化才是決定氣溫變化的首要條件.
空氣增熱時, 分子運動加劇, 空氣內能增加, 氣溫升高; 空氣冷卻時, 分子運動減慢, 空氣內能減少, 氣溫下降.
空氣內能的變化可以透過兩種途徑:
一個是由空氣塊與外界有熱能的交換, 因而引起氣溫的升或降, 稱為非絕熱變化.
另外一個是透過空氣塊與外界之間因為壓力的變化而引起氣溫的升高或降低, 此種變化因為沒有熱量的交換, 所以稱為絕熱變化.大氣的非絕熱過程可以透過熱傳導, 太陽及地面輻射, 空氣的對流與亂流, 及水相的變化等方式進行; 例如蒸發時, 水變成水, 吸收熱量. 地面蒸發的水汽被帶到高空後, 溫度下降, 水汽凝結, 釋放潛熱, 被空氣吸收, 亦即把地面的熱量輸送到空氣中, 進行潛熱轉移.大氣的絕熱過程主要是由於外界壓力變化, 使空氣塊脹縮作功, 引起內部能量轉換所產生的溫度變化. 空氣塊對外作功所消耗的能量, 等於空氣塊內能的減少量, 也就是等於氣溫的變化量.
補充:
地形對氣溫是有影響, 但不是首要的.高山可以阻礙大氣運動, 對寒流及熱浪有阻障作用, 引起氣流速度及方向的改變, 而影響大範圍的氣溫分佈.另外山地的氣溫係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但遞減率則隨著季節, 坡向, 及高度的不同而異.

鳥類的構造

鳥類的肺:和我們的肺一樣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地方,不一樣的是他進行氣體交換時,不在肺泡,而是在「旁支器官」。

鳥類之所以呼吸一次可做兩次呼吸是因為,鳥類吸氣時,每一個氣囊都會膨脹,新鮮氧氣經過肺( 旁支氣管 )進入後氣囊後,做完氣體交換的廢氣則被擠入前氣囊。
呼氣時,所有氣囊都會收縮,後氣囊的新鮮氧氣流入肺( 旁支氣管 )進行氣體交換,前氣囊的廢氣則是從氣管排出。

鳥擁有的器官,哪些我們沒有?

1.鳥類只有一個腎,他以不溶於水的尿酸為主要代謝物,可以減輕鳥類重量

2.鳥的骨骼中空,減輕他重量

3.具有8個氣囊

4.羽毛:鳥類飛行時主要是靠翅膀前半端的飛行羽提供上升力,尾部的羽毛用來控制行進方向,身上其他的絨羽則是飛行中用來保暖的

5.角質化的喙

6.具有透明的瞬模,飛行時能保護眼睛,瞬膜是由下往上翻的,何人類的眼皮不一樣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山上氣溫低

Q為什麼山上氣溫會比地面低?
A【1】地球離太陽一億五千萬公里,地球上最高的山才將近九公里,所以不管高山或平地,與太陽的距離根本沒什麼差別。 太陽光以輻射的方式,穿過大氣層而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吸收了陽光的能量後,改以紅外線為主向外輻射,使底層的大氣層增溫,所以平地的氣溫就比山頂的氣溫高了! 距離地面越近,因地面吸收太陽熱後,會藉著傳導和對流的方式,將熱幅射出來,使地表上的空氣也變熱了,所以離地面越近,熱幅射就越多,所以溫度就較高;相反的離地面越高,尤其是高山上,由於空氣稀薄,吸收太陽的熱較少,氣溫就比平地低了。

←圖(一)
http://www.tbes.tcc.edu.tw/class66/66/%E7%B6%B2%E9%A0%81/%E6%B0%A3%E8%B1%A1%E7%99%BE%E7%A7%91/dict/001.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92105396
【2】陸地的氣壓比一般地區來的高溫..而也因為山上種植樹木也較多..濕氣會比一般陸地地區來的較重..所以如果下雨的話一定是山上比路地來的早下..是因為水蒸氣向上昇...然而遇到了山上較冷地區凝結成小水滴...而不可能只有一點點水蒸氣而已所以積多自然山上會比一般陸地地區早下雨....濕氣也因此較重...所以山上會比一般陸地地區來的較冷...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3004011
【3】山上空氣稀薄,吸收的熱量較少,所以比較冷。

依大氣溫度隨著高度的變化,由地面向上可以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與增溫層。
1.對流層的特性: 
(1) 對流層因此層空氣的對流作用而得名,各種天氣現象都發生在本層。 
(2) 在本層內高度每增高一公里,溫度則隨之下降約6.5℃。對流層頂的溫度及高度都隨緯度不同而異,熱帶(赤道)地區高約十六公里,氣溫在-70℃左右;極區則僅高八、九公里,溫度稍低於-40℃。 
(3) 對流層頂並非是連續的面,而是分成三區,其中二區是覆蓋在南、北極上空,另一區則似環帶圍繞在赤道上空,而以南北緯45左右之兩條噴射氣流相接,其間吹著每秒100公尺以上的強風。
2.平流層的特性: 
(1) 平流層中水氣極少,在對流層的海平面附近,每公斤空氣中最大約含有40公克的水氣,而本層中則僅不足0.02公克,因此本層中沒有雲雨等天氣變化現象。 
(2) 平流層溫度隨高度的增高而上升(逆溫),空氣穩定,因此不易發生垂直對流作用,空氣以水平流動為主。 
(3) 現代的遠程飛機,有的會飛至本層的底部,以免受到對流層內,氣流擾動的影響。 
(4) 平流層的厚度在對流層頂以上至約50公里高處,大氣中的臭氧主要在此層內,此層的逆溫現象正是由臭氧所造成的。臭氧最大值約在25公里高處,此層溫度最高卻在五十公里處,原因是紫外線在平流層較高處已被吸收,只有少量到達較低處。
3.中氣層的特性: 
(1) 中氣層的溫度,再隨高度增高而下降,大約是在80至90公里處而達到最低值(約-95℃)。 (2) 此層氣壓極低,探空氣球在到達本層之前已爆炸,直到利用火箭探測之後才對此層略有了解。現在已知本層內亦有與緯度平行流動的氣流。
4.增溫層的特性: 
(1) 增溫層內的氮與氧吸收波長為0.1μm以下的紫外線,因此層空氣非常稀薄,含量不到大氣總量的十萬分之一,所以只要微量的紫外線也足夠造成增溫層溫度升至相當高,故此層溫度又隨高度增高而上升。 
(2) 一部分的氣體游離成離子狀態形成電離層。 
(3) 增溫層並無明顯上限,本層對無線電通訊非常重要,因為電離層可以反射波長較長無線電波,使其傳播到遠處。但電視所用的無線電波波長稍短,因此會穿透電離層,只好靠人造衛星與中繼轉播站來傳播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32411342
地球大氣層
散逸層(>800km)
熱成層(80km-800km)
中間層(50km-80km)
平流層(11km-50km)
對流層(0km-11km)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C%B0%E7%90%83%E5%A4%A7%E6%B0%94%E5%B1%82
各層溫度變化請看圖(一)
Q四季的由來
A【1】地球的自轉軸並非垂直於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 ,而是傾斜了 23.5°,因此北半球在夏天時傾向於太陽,受陽光較多,天氣較熱,相反在冬天的時候就較冷了,這便是四季的由來。
四季的劃分並沒有很明顯的月份區別,過去中國人的節氣中有:
春分(三月廿一日前後)
夏至(六月廿一日前後)
秋分(九月廿一日前後)
冬至(十二月廿一日前後)
(以上日期都是太陽曆的日期)
http://aeea.nmns.edu.tw/2002/0202/ap020226.html
地球近日點(perihelion)距離太陽147,098,074公里,遠日點(aphelion)距離152,097,701公里,地球半徑6,371公里。地球經過近日點的時間是1月4日,經過遠日點的時間是7月4日。
http://readforjoy.blogspot.com/2008/10/blog-post_26.html
冬天時太陽距離比夏天近,因為那時地球經過近日點(perihelion),是整年距離太陽最近的一天,可是在北半球的人們一點也沒有感到溫暖,冷風還是颼颼地吹,為什麼呢?距離太陽愈近應該愈熱才對呀?其實,地球上溫度的變化雖與太陽密不可分,但由於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傾斜了23.5度,夏天時太陽光直射,冬天時太陽斜射,所以才有春夏秋冬四季溫度的不同,距離的遠近雖也有影響,但相當輕微。地球的公轉離心率為0.017,換算成近日點與遠日點(aphelion)的距離分別是0.98IU及1.02IU,差距只有4%,但因自轉軸傾所造成的差距則達20%。所以造成四季明顯的溫度變化最主要是因為地球自轉軸的傾斜,不是距離太陽的遠近。不過若以南半球的天氣與北半球的天氣來比較,南半球的冬天平均會比北半球的冬天平均稍冷一點,而夏天也是南半球比北半球熱一點。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32202756

Q西瓜沾鹽為什麼會甜?
A【1】灑上鹽後,西瓜裡的水分會跑出一些來;西瓜裡的水分減少了,糖份的濃度就提高了,吃起來就比較甜。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305660
【2】一般來說我們若把食物混合搭配食用時會出現三種狀況
1.相乘作用
指一種食物將另一種食物的味道變得更活潑例如使用味精來讓鮮味放大 更具體一點的例子可以用茶來形容雖然說水就是H2O但是不同的水用來泡茶就是會使味道有些微的差異這就是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否能使茶的味道被發揮到極緻或者是更不好喝
2.抑制作用
指用某種食物來抑制另一種食物的味道 例如在咖啡裡面放點糖喝起來就不那麼苦了
3.對比作用
指在兩種食物的口味呈極端對比時可利用此特性來提昇其中一種食物的味道例如鹹跟甜是極端的對比因此在西瓜上抹一點點鹽可以讓甜味更放大

Q水氣對氣候的影響
A【1】水對氣候具有調節作用。大氣中的水氣能阻擋地球輻射量的60%,保護地球不致冷卻。海洋和陸地水體在夏季能吸收和積累熱量,使氣溫不致過高;在冬季則能緩慢地釋放熱量,使氣溫不致過低。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8090806622

吸熱和放熱的例子:
例1.氯化亞鈷試紙遇水後由藍色變為粉紅色>>>>>放熱反應
遇熱乾掉後由粉紅色變為藍色>>>>>吸熱反應
例2.一般金屬金屬加熱後溫度上升>>>>>吸熱反應
再置入水中後溫度下降>>>>>放熱反應
例3.水水遇熱會吸熱變水氣>>>>>吸熱反應
水氣遇水會放熱結成水>>>>>放熱反應
例4.硫酸銅溶於水會變成五水硫酸銅(由白色變藍色)>>>>>放熱反應
加熱五水硫酸銅會變成硫酸銅(由藍色變白色)>>>>>吸熱反應
再舉一例子兩物體接觸時 溫度高者和溫度低者會逐漸達到熱平衡,意旨溫度高者放出熱能(((放熱反應,而溫度低者吸入熱能(((吸熱反應。
暖暖包原理:4Fe +3O2→2Fe2O3 ,△H= -826 kJ/mol (放熱)

化學方程式寫法
1.放熱反應
H2(g)+1/2O2(g)→H2O(l)+285.8 kJ
H2(g)+1/2O2(g)-285.8 kJ→H2O(l)
H2(g)+1/2O2(g)→H2O(l) △H = -285.8 kJ
2.吸熱反應
HgO(s)+90.7 kJ→Hg(l)+1/2O2(g)
HgO(s)→Hg(l)+1/2O2(g)-90.7 kJ
HgO(s)→Hg(l)+1/2O2(g) △H = +90.7 kJ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emistry/tp_sc/content1/number1/2/2-6.htm
海風和陸風
海風和陸風在吸收同樣太陽熱量的情況下,陸地和海洋變暖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陸地在日間吸收太陽的熱量較海洋快,使周圍的空氣迅速受熱上升,於是海洋上較涼的空氣便流向陸地,形成海風。
到了晚上,陸地散熱的速度又比海洋快,使周圍的空氣很快變涼,於是冷卻後的空氣便流向海洋,填補海洋上空升起的暖空氣,就形成陸風。
http://blog.ilc.edu.tw/blog/index.php?op=printView&articleId=27519&blogId=1675

水對氣候的影響

 

大範圍的海水和陸地是造成季風氣候的原因!

簡單來講!沒有水,地球的氣候會變的很極端

不是很冷,就是很熱!

水對氣候具有調節作用。

大氣中的水氣能阻擋地球輻射量的60%,保護地球不致冷卻。海洋和陸地水體在夏季能吸收和積累熱量,使氣溫不致過高;在冬季則能緩慢地釋放熱量,使氣溫不致過低。

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發到天空中形成了雲,雲中的水通過降水落下來變成雨,冬天則變成雪。落於地表上的水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從地層裡冒出來,形成泉水,經過小溪、江河匯入大海。形成一個水循環。

雨雪等降水活動對氣候形成重要的影響。在溫帶季風性氣候中,季風帶來了豐富的水氣,形成明顯的干濕兩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於不同的氣候條件,水還會以冰雹、霧、露水、霜等形態出現並影響氣候和人類的活動。

山愈高,為何愈冷?

 

一、緯度

地球上的熱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一地的太陽照射角度愈大,所得的熱量就愈多,氣溫也愈高。而赤道附近的低緯區與兩極周圍的高緯區,所受的太陽輻射量不同。低緯區(赤道附近)的太陽光線接近直射,且通過大氣圈的距離較短,熱量的損失較少,所以到達地表的光線較集中,地表單位面積所接受的熱量較多,故氣溫較高;反之,高緯區(兩極周圍)則較低,氣溫隨緯度的增加而遞減。

地球由於氣溫的變化,可按緯度高低大致劃分為三個氣候帶:赤道至回歸線的低緯區為熱帶;回歸線至極圈的中緯區為溫帶;極圈以上的高緯區為寒帶。

二、高度

空氣所含的熱量,主要是來自地表吸收太陽輻射後,轉化成的地面輻射。因此,愈接近地表愈溫暖,愈遠離地表則愈寒冷。

三、距海遠近

陸地和海洋的性質截然不同。陸地比熱小,而且只有表層吸收熱量,因此增溫快,降溫也快,所以陸地上的氣溫變化很大。海洋為龐大的水體,比熱大,且可讓太陽輻射穿透到較深層,又有對流作用和洋流分散熱量,因此增溫慢,降溫也慢,所以海面上氣溫變化小。

一般而言,距海愈遠的內陸地區,受大陸影響愈深,年溫差愈大。沿海地區則深受海洋調節,冬暖夏涼,年溫差較小。

高山上及平地同時受太陽的照射,高山的溫度總是比平地低,因為高山上的空氣比平地稀薄,空氣中的水汽和灰塵也比較少,雖然太陽可以大量輻射,但是散失得快,吸入的熱量總比散失的熱量多,所以氣溫總量比平地低。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太陽離太陽遠或近?


地球是繞著太陽公轉,而公轉軌道是一個橢圓形,太陽處在這個橢圓形的一個焦點上,因此地球距離太陽的遠近跟地球所在的公轉軌道上的位置有關。夏至時,地球在遠日點,地球離太陽最遠;冬至時,地球在近日點,地球離太陽最近。






冬至在陽曆的12月21或22日,夏至在6月21日前後
請多多照顧喔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