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中華白海豚面臨的困難

中華白海豚

印太洋駝海豚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的大小事

文‧攝/楊世主(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


學名:Sousa chinensis (Osbeck, 1765)


其他俗名:中華白海豚、媽祖魚、印度太平洋駝背豚、粉紅海豚、鎮江魚、白鯃


分類概述:


目前 Sousa 屬的分類上普遍接受有 2 種 (S. chinensis和 S. teuszii),其他型則尚在研究;

最近由基因與外部形質方面研究證明應該只有一種 S. chinensis,只是具有高度的外型變異;

但因分佈地區各類型的標本缺乏,無法提供研究者進行比較,因此本屬的分類情仍舊非常混亂。

註:第一具標本由羅伯•斯文豪先生于 1867 年從金門列島所收集,1870 年由威廉•弗勞爾先生發表於科學期刊,

此具標本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幸被銷毀。


一般特徵:


西印度洋的族群體型非常粗壯,背部中間高大隆起且座上一個彎鉤的小背鰭,因駝背的外型而得名。

和此種分佈範圍東側的族群一樣,台灣海域的族群缺少隆起的駝背,背鰭也稍高稍長,胸鰭非常大,鰭端寬圓,

雖然有一明顯的細長嘴吻,但是與額隆的分際線卻不像其他海豚般界線分明。


體色:


隨地理位置差異相當大。中國海域的族群會隨年齡改變體色:剛出生海豚呈暗灰色,亞成體體色為淺粉紅灰色,

成年個體呈白色到明亮的粉紅色,身上出現許多程度不一的深色小斑點,集中在眼睛周圍或圍繞著頸項部位 。



最大體型:


南非海域種群的雄性比雌性稍大,但中國海域則無明顯的雌雄差異。
出生:~100 cm/20~25 kg
成年:280 cm/250~280 kg


分佈:
多發現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熱帶到溫帶、近岸較淺的海域(水深< 25 m),特別是大河河口附近,有些地區的族群會進入河流當中,不過,因為人類的海岸開發等行為,牠們的分佈範圍已被分裂縮小。

在台灣海域,以前大部分發現地點和擱淺紀錄都在金門地區,自從 2002 年台灣西部中段沿海的調查之後,發現集中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海域有一群數量瀕危的印太洋駝海豚棲居,

而冬天時期也在台中海域有發現牠們,可能是長年定居在此的海豚。西岸只有三件擱淺紀錄(苗栗、台南和桃園),

東岸則曾有一頭在台東富崗漁港航道停留幾個小時後離去。


※《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報告書 觀看全文


概論:


喜好淺水集河口海域,因此可幾乎確定出現在較淺的台灣海峽(台灣西岸、金門、馬祖、澎湖群島沿海也可能發現)。

最近研究調查主要集中在苗栗、台中、彰化與雲林近岸淺海出沒,

台北、桃園、新竹、嘉義和台南沿海可能也有一些個體會去,但較不頻繁,而台東水域的發現很明顯是不尋常事件,也許是一頭迷路、生病或將死的動物。


生物資料和行為:


台灣海域駝海豚的生物資料缺乏,大部分資料來自香港所研究的中國海域族群,主要攝食沿岸、河口或底棲珊瑚礁的小型魚類,也吃食頭足類。

香港海域的族群已學會跟在拖網漁船後面覓食,台灣海域並無發現這種行為。


群體大小從單隻到 25 隻不等,一般為 10 隻以下;游速緩慢,水面動作多樣,下潛時間短(不會超過 4 ~ 5 分鐘),浮出水面時嘴尖會先呈一仰角出水,再露出前額與噴氣孔。不怕船但很少船首乘浪。

請認真的把第一個影片看完,

看完大致上就知道中華白海豚面臨了什麼困難!

人民集資買下濁水溪濕地吧
2010年05月17日
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518095/IssueID/20100517
(陳吉仲 陳文雄)
最近台北市202兵工廠濕地是否適合國家生技園區的開發引起了大眾的注意,同時媒體卻報導國光石化業者埋怨環境評估拖大久,導致未來的建造成本大增。國光石化若設廠後對彰化西岸重要濕地影響達4,000公頃以上,這更應值得關切。站在一個經濟學者的角度,我們希望從國光石化若設廠後,對環境所造成負面外部效果之損失整理給政府及大眾,讓大家了解在國民所得高達1萬8,000美元的台灣是否還需要國光石化設廠。

(只截取比較重要的一部分)

無法減輕填海造陸對白海豚的影響 香港專家呼籲台灣即刻採取積極行動


撰文/王佳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校閱/Dr. Samuel Hung(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博士4月9日在環保署的邀請下來台演講,

分享他十多年的白海豚研究心得與參與二十多項香港有關白海豚之環評經驗。

他也在 2002年和台灣鯨豚研究團隊「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展開對台灣西岸白海豚的調查,

參與2004年和2007年分別舉辦的「第一屆台灣海域中華白海豚保育研究工作會議」和「第二屆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國際保育研究工作會議」,

並與17位台灣和國際海洋生物學者共同組成「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工作小組」(ETSSTAWG)國際顧問團,

推動「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於2008年將台灣白海豚族群列為CR級(Critically Endangered)「極危」名單(僅次於「絕種」)。

ETSSTAWG國際顧問團和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在近年積極呼籲政府劃設台灣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


在環保署的演說中,洪家耀特別釐清台灣白海豚與香港白海豚種群處在截然不同的生存環境及保育狀況下︰

由於珠江口河口範圍廣大,白海豚種群分佈範圍面積較廣闊,且數量達2,600條以上,是此物種在整個印太平洋分佈中數量最大的種群;

而台灣由於河口範圍小,西部海岸過度開發以致食物資源匱乏,白海豚必須在各細小河口南北來回穿梭覓食,

因此棲息範圍變得狹長,最新的研究更顯示數量遠低於100隻,是此物種數量最小的種群。

因此任何西部海岸開發對牠們的未來生存都將帶來嚴重的影響。


洪家耀也分享在過去十多年來的各方努力下,香港政府部門、媒體與民眾對白海豚保育意識大幅提升,

因此香港的環評機制已做到足夠的資訊公開,各開發案必須提出詳實的生態影響資料、減緩影響措施以及列明工程執行期間的環境監察計畫,特別是該案提出減緩措施的前提必須是「無可避免」或影響較輕微的開發。


洪家耀隨後又受田秋堇立委與媽祖魚保育聯盟之邀,在立法院召開台灣白海豚保育策略公聽會。

會上邀集政府各部會提出現階段具體保育措施,農委會並承諾年底前將公告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範圍,未來可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管制各項騷擾白海豚的開發行為。


不過,公聽會上洪家耀也說光是劃設保護區是不夠的,保護區的管理監察、持續研究追蹤白海豚的生存情況、環評的嚴格把關以及公眾教育,必須四管齊下、缺一不可。


洪家耀也強調:「國際上已清楚確認填海造陸工程對沿岸鯨豚的影響,將令牠們僅存的部份生境完全及永久消失,且沒有可行的減緩措施以減輕填海造陸的影響。」

但會上工業局仍理直氣壯提出國光石化將「蓋一條隔離水道供白海豚迴游」的謬論、

水利署則持續辯稱為供應國光石化和中科四期用水計畫興建的「大度攔河堰」對白海豚影響很小,

顯見這些「強勢」行政單位在「開發前提下」對生態保育態度仍如此草率;

反觀現場不斷強調「弱勢」、「依法行政」的保育與環境保護主管機關,如環保署聲稱對台灣白海豚研究資料仍不足,

農委會則解釋劃設重要棲息範圍仍需時間協調。

洪家耀因而忍不住大聲疾呼:「學術研究及專家討論已經相當充分,台灣白海豚現在已面臨關鍵時刻,台灣必須現在就對牠們的未來存活做出果斷的決定!」

第一個影片中也有提到,香港地區蓋的水道,由專家觀察之後,海豚並不會去游,居民也說很少看到白海豚了,

台灣是不是應該換個新的方法?

加入挽救白海豚的行列

英文版網頁:http://taiwansousa.blogspot.com/

中文版網頁:http://twsousa.blogspot.com/

臉書(facebook)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group.php?gid=52746166226&ref=search

捐款活動:http://twsousa.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_7603.html

 

資料來源:

http://twsousa.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