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到滲透作用時,發現孩子們對於這部分的理解好像有困難,即使是程度不錯的孩子,似乎對於水分子移動的方向及原理有疑惑。利用南一版課本上紅血球及植物細胞的圖片解釋後,效果仍不彰,或許是因為孩子們沒有親自看過紅血球的模樣,或許是沒有照顧過植物的經驗,也或許是自己的表達沒能完整地傳達。知識真的必需與生活結合,有什麼比較貼近生活的例子可以使用嗎?泡菜、蔭瓜、課本上胡蘿蔔的實驗?
突然,靈機一動,回憶起童年沾滿鹽巴與血腥的雙手……
蛞蝓~就是你了~
蛞蝓的分類是屬於動物界(Animalia),軟體動物門(Mollusca),腹足綱(Gastropoda)的生物。以分類學來看,蛞蝓可分為兩大族群,一為皺足目,就是所謂的無柄眼目蛞蝓,如皺足蛞蝓科與拉索蛞蝓;一為柄眼目蛞蝓,如黏液蛞蝓科、歐洲蛞蝓科、背盾蛞蝓科與野蛞蝓科等(Barker, 1999)。
一般而言,我們常認定生活在陸地上的貝類,通稱為蝸牛。蝸牛有大家所熟知的螺旋型的貝殼,移動緩慢,晝伏夜出,喜棲息在樹林底下、草叢或土壤之中。由於蝸牛具有厚重的貝殼,不利於樹林底下、草叢或土壤之中移動,故一部分的蝸牛的貝殼便逐漸退化至完全不見,此類的蝸牛就是我們通稱的「蛞蝓」;若貝殼退化不完全,使其身軀無法縮入貝殼之中,或僅存小片的貝殼,此類蝸牛則通稱為「半蛞蝓」,而蛞蝓的各部介紹如下圖。
資料來源:http://nature.tesri.gov.tw/tesriusr/internet/natshow.cfm?IDNo=608
http://www.baphiq.gov.tw/public/Attachment/841615514271.pdf
台灣黏液蛞蝓外部形態標本照( bar = 1 cm )。A-B, 雙線蛞蝓(A, 集集; B, 蘆洲); C-D, 恿花蛞蝓(C, 塔曼; D, 福山植物園);E-G, 山蛞蝓(E, 內嶺爾山; F, 明池; G, 東眼山) ; H, 皺紋蛞蝓(明池)。資料來源: http://wwwdb.tesri.gov.tw/protect/UpLoadPic/05792819/0579281941/0579281941_pdf.pdf
看了上圖各種姿勢的蛞蝓,心想,拿來上分類的檢索表應該還不賴。其實蛞蝓的分類階層,或是到底長得有多醜多噁心都不是本篇的重點。會將蛞蝓拿來上滲透作用的課程,是因為我小時候常玩的遊戲-在蛞蝓身上灑鹽。
現現在小孩子的生活經驗和自己真的有很大很大的不同(常用裝年輕來欺騙自己,假裝其實沒大他們幾歲),覺得理所當然會見過的蛞蝓,當年無知會玩過的遊戲,現在竟然可以在孩子裡的眼裡見到迷惘。在授課的幾個班級上做了簡單的調查,竟然沒有任何一個班級,有看過蛞蝓的人數有超過10個人。
孩子們常會有個迷思概念,「抓一隻蛞蝓,撒一把鹽在牠身上,牠就會慢慢的『融化』成一攤水,失去生命」。在傳說中的奇摩知識中,也有多篇文章指出,蛞蝓變小的原因是因為「鹽有很強的吸水性,所以蛞蝓身體的水被鹽吸走而死」。
真的,希望可以透過這個實驗,讓孩子學到滲透作用的正確概念。
另外,由於蛞蝓怕鹽的特性,也讓人產生許多有趣的聯想。蛞蝓遇到鹽會變小而死,那我們人類要是吃得太鹽,攝取過多的鹽又會變成如何呢?會變矮?還是變瘦?嘿嘿…吃鹽減肥法終於誕生了。
2004年9月13日起,有一隻叫「希德」(Sid)的巨大蛞蝓,開始入侵英國各地,許多人為了健康,紛紛和牠做朋友。這是英國食品標準局(FSA)耗費400萬英鎊(約2.35億新台幣)的「蛞蝓希德與鹽」大型健康活動,以多媒體的行銷概念,讓「希德」出現在電視、全國各地的海報、平面雜誌報紙的廣告,並為這個活動成立專屬網站(www.salt.gov.uk)。鼓吹每日攝取鹽不超過6克(約一茶匙),希望在2010年前達成目標。這是減鹽運動的網頁(http://www.salt.gov.uk/sodium_and_salt.html),裡面還有提供英國食物標準局計算鹽分的程式,其實還蠻有趣的呢。
最後,分享幾個與蛞蝓有關的有趣影片。
SNAKE vs. LARGE-SLUG
史上最快競走。蝸牛 vs. 蛞蝓
老師我外婆家晚上出去不是蝙蝠就是蝸牛ㄚ蛞蝓等等..
回覆刪除哇~~這麼棒~~
回覆刪除感覺起來跟大自然很貼近呢^^
真棒這是怎麼拍的
回覆刪除老師~
回覆刪除蛞蝓的影片都不行看~~ 嗚嗚
就許妹跨ㄟ(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