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預習的書目為「數學學習心理學」,進度是第一至第四個章節。即便老師在課堂上說明有英文系的人使用,以及內容相當淺顯易懂,只要是國中程度以上的人,都能輕鬆閱讀。但初次閱讀時,依然覺得艱澀難懂。『概念,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以及教學活動中使用得相當廣泛,但要為概念一詞下個定義,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書中提及,「抽象化」是一種心智活動過程,使我們了解各種周圍環境經驗之間的相似性、共同性;「分類」是把具有相似性、共同性的經驗歸在一起;「抽象」,或稱為「概念」則是泛指抽象化的結果、過程,因此,要形成一個概念就必需先有實際經驗。』不知道是文字理解能力不佳,還是相關的背景知識不足,如此的文字敍述,非但沒有讓有我豁然開朗,反而更陷入了伸手不見五指的迷霧中,或許,是自己沒有相關的實驗經驗吧。
(1)超過個人已有概念階級的高階概念不能用定義方式來溝通,只能蒐集有關的例子供其經驗,再靠他自己抽象以形成概念。抽象概念還是要發源於外界的感官經驗和肌肉反應。而抽象概念一旦形成立刻脫離於上述經驗、反應之外,進一步的發展可能需要與別人交流溝通。(2)在數學中,有關的例子多少又含有其它概念,我們在提供例子時必須確定學生已經形成這些預先概念。書中第41頁列出了心靈影像式學習及反覆記憶式學習的比較結果,作者認為心靈影像式學習可將早先學到的心靈影像再次鞏固,所以心靈影像式學習優於反覆記性式學習。然而,心靈影像式學習法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若將此想法套用至現實的學習活動,在有限的時間內需習得大量的知識時,心靈影像學習法所需花費的大量時間真的是學習者有辦法負荷的嗎?以統計學為例,若以心靈影像學習法來了解每一統計公式的由來,有辦法在一學期中學得各式的統計方式嗎?在國小學生學習計算圓的面積時,π的數值定義及源由,是國小學生有辦法理解的嗎?在國一學習細胞生理時,提到細胞核內具有的遺傳物質為「DNA」,即便是在媒體廣告上出現如此頻繁的字彙,若非具有大學相關科系的訓練,其意義及素養似乎不是剛上國中的孩子們所能理解及擁有的。也就是說,當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大量前人的智慧時,是否先透過記憶,以待後續日常生活的經驗來補足及驗證,也是種不錯的學習方式呢?將個人目前的想法做個總結,心靈影像式學習法對於較長久的學習及鑽研更高深的學問時是個不錯的方法,但若是需求僅停留於應用方面,相較於其所需要花費的過多時間,記憶式學習或許已足夠。
動物的訊息傳導途徑:刺激→受器→感覺神經→中樞神經(脊髓與腦)→運動神經→動器→反應,這是國中生物的內容。能產生判斷及心智活動的部位應僅限於腦中大腦的部分,與第四章中反應心智活動過程的圖很明顯不相符,在已有生理學的基礎上,未能理解該圖所要表達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