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回家作業請利用"意見"作答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Estoma.jpg

下題為台南市立崇明國民中學九十二學年度自然科試題:
(            )有關植物氣孔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由一個保衛細胞組成,功能是控制氣體的進出
              (B)所有植物之氣孔皆位於葉下表皮 (C)由兩個保衛細胞組成,此細胞含葉綠體,可行光合作用
              (D)保衛細胞為半月狀,不具細胞壁。

你知道正確的選項是那一個嗎?The answer is (C),你答對了嗎?
知道為什麼是這個答案,其它的選項有那裡錯誤嗎?

不過我們今天不是要討論該題的答案,而是希望同學們藉由該題的引導,以及搜尋資料的能力,來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希望能培養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喔。

Question 1:請問以下幾種植物的氣孔分別為於那裡?有沒有發現什麼分辨的可能依據?

b15_19_1 Pflanzen20gegen20Algen_Hydrilla_ver
                           臺灣萍蓬草                                                                        水蘊草
a5_01_1 b14_06
                                      楓香                                                                  台灣二葉松


延伸閱讀:
氣孔開闔機的探討http://activity.ntsec.gov.tw/activity/race-1/43/pdf/e/040719.pdf
打倒地球暖化的小英雄~仙人掌的奇蹟http://gifted.kshs.kh.edu.tw/ex002_now/97year/na2 


Question 2:台語有句俗語:「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下圖為校園內常的黑
                    板樹,在長時間接受烈日照射後,為什麼不像我們會中暑&休克? 
                    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b17_03


Question 3:題目就在影片中






Question 4:題目還是在影片中




題目一共有四題,記得全部都要作答喔。

記得要寫上班級和姓名^^

合作教學初探之一刀未剪上課實錄729版

729是我今年七年級的第二個班級,在該班導師的帶領下,不論是秩序、整潔、禮貌及讀書風氣都非常地優秀,所以上課起來很開心,感覺很棒。使用一次段考的時間建立踴躍發言及給同學們鼓勵及肯定的風氣後,從段考後開始進行合作學習的嘗試。從27班的經驗中得知,上課才開始討論&畫黑板是件很花時間的事,一節課竟然然報告了兩組。記取前車之鑑,請29班的孩子們利用下課時間先把圖表完成,才不會浪費太多上課的時間用在等待,我們也才能有時間進行討論、改進、概念的分析與歸納、以及下課前的評量。而29班的孩子們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可愛,全班竟然有將近2/3的同學擠在講台上,利用短短的10分鐘下課時間努力地作畫,真是太令人感動了,難怪我愈來愈愛他們了。
IMG_5814
啊~~快看~~老師在後面偷怕~~
IMG_5815

729利用短短10分鐘下課時間完成的曠世巨作,讚啦~
IMG_5824
上台分享前竟然笑得那麼開心?一點也不像即將待宰的豬羊。
IMG_5849

笑得可開懷了呢~完全不知道等會講一半就會被請下台:P
IMG_5851

兩姊妹的感情真好。咦?中間凹了個洞?平常都沒發現這麼小隻耶,真可愛^ ^
IMG_5816

以下是各組上台分享的成果,是一刀未剪版喔,請慢慢回味,也歡迎在看完後給與一些回應及竟見喔~
(像大家上課那樣的回應即可^^)
表現好的請多給讚揚,也歡迎大家來找碴,看看有沒有誰講錯了?











第二次的表現真的有顯著的進步喔,你們愈來愈棒了呢~

話說,基本教練比賽那天我好像不在,那飲料嘛,嘿嘿….

合作教學初探之一刀未剪上課實錄727版

727的孩子們應該是第一次進行這種合作學習的分組活動吧?從該如何發表自己的看法?如何尊重別人的看法?如何討論?如何做紀錄?如何決定上台分享的順序?一切都還在學習中。第一次接觸一定是特別生疏的,將最初青澀的模樣紀錄下來,隨著每次一段段的影片,一定可以看出大伙的成長軌跡。


第一組自告奮勇地自願先分享,真是太令人感動了Q_Q
IMG_5804

還在分誰是組長?誰是紀錄?
IMG_5805

這是在猜拳決定誰要先講嗎?
IMG_5806

一組才6個人,又自己分了幾個小組嗎?竟然兩兩討論起來了…
IMG_5808
感情不太好嗎?各聊各的呢~
IMG_5809
驚!!!誰在偷拍!!!
IMG_5810





以下是各組上台分享的成果,是一刀未剪版喔,請慢慢回味,也歡迎在看完後給與一些回應及竟見喔~(像大家上課那樣的回應即可^^)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數學學習心理學20091012

1. 前幾天聆聽中市立人國中胡校長的講演,分享她到美國參訪並建立姊妹校的心得,以及美國部分的教育現況,頗發人省思。並非外國的月亮就會比較圓,但在不同思維所建構出的教育體制及現況,一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例如:美國學生學學習過程中較台灣學生獨立自主、喜歡透過自己的雙手去學習等,甚至國小一年級的孩子已知道台灣的地理位置,在如此幼小身軀內,竟擁有廣大的世界觀,讓我驚訝不已。另一方面,美國的教育亦有向東方取經的現象,例如提高每個班級的人數至30人,上限更定為40人,這代表著東西方的教育各有其優點及需要改進的部分;然而目前我們所學習的科學教育相關知識及政策乃是一味的向西方取經,缺乏因地制宜特性,若能將科學教育學理融入當地的文化背景,或許能更貼近現實的教育現況。

2. 知識是有組織的概念結構,以經濟有效的方式儲存在腦中。而我們的腦具有調焦功能,可以擷取廣角的大範圍知識景觀,也可以特寫局部的知識細節。心靈影像的運作模式就類似Google Earth一般,具有調焦的功能,可以以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類,並尋找與其相關的概念。因此,若是慣性學習佔了較大的學習比例,而認知的成分較少時,彷彿從甲地至乙地僅能依地標邁向唯一的路線;反之,若能進行智慧學習,行動便非刺激先決,而是目標導向的,針對一個目標可以建立多重計劃並且評估最佳方式後再付諸施行,也就是想要從甲地至乙地時,可以考量當時的時間、車流量、交通號誌等多種變項後,再做出合宜的選擇。

3. 概念的結構是有階段性的,要形成高階概念必須先具備相關的低階概念,因此,利用概念圖可以計劃教學順序並診斷學生學習缺陷。在概念圖中,由方形表示概念,如「光合作用」和「呼吸運動」等等;概念間的關係則以箭頭線段連結,箭頭的方向表示往下發展的層次,線段上亦標上二個概念間的關係,如:引發、導致、需要、組成等。概念圖的應用可以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學科,根據教育心理學家Richard E. Mayer等人所提出的「多媒體原則」:以「文字+圖像」比起單獨「文字」,學習效果要好上許多,所以在生物科的概念圖學習時,若能以圖解的方式來呈現概念,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這裡所稱的多媒體,是以認知的角度來看的,即多媒體=「文字+圖像」。)

4. 心智活動的學習可分為二種心智活動型式:直覺式心智活動、反射(思)式心智活動,以及三種理解型式:機械式理解、因果式理解、邏輯式理解。不同的心智活動型式與理解型式產生交互作用後分為I1、I2、R1、R2、L1、L2等類型。機械式的理解方式在教學上擁有比較好教、收效迅速而直接以及更快獲得正確答案等性質,不僅省去解釋規則背後原理所花費的大量時間與精神,又能快速地得到正確答案,更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帶給學生成就感。因果式的理解容易記憶,且在遭遇新問題時能夠有較佳的適應力。在考量學習的表面結構(指寫或說出的符號)及深層符號(代表概念本身)的差異,要真正的理解,必須捕捉到深層結構,也就是進行R2(因果式理解+反思式心靈活動)及L2(邏輯式理解+反思式心靈活動)對於學生長遠的學習是較有助益的。但在現實的教學現場中,因過重的課程安排、考試的餘波效應、過多的班級人數、某些主題的概念還不適合因果理解但其它學科已要用到、以及某些主題使用因果式教法太過耗時等原因,能評估學生使用的理解方式並提供改善的教師,更是顯得難能可貴。Less is More,只教學生們核心的重要概念,在現階段的教育環境中困難重重。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腦神經研究與教學心得

一直很期待能聽到關於腦科學研究與教學的演講,在做好仔細聆的準備後,突然被要求畫出腦的構造及回答幾題相關知識時,真的令人措手不及,不過,也因此瞭解到自己對於腦科學相關知識的匱乏。再者,先填寫學習單再聆聽演講,確實會讓自己專心許多,也可以針對自己還未了解的部分獲得解決,是不錯的教學方式呢。

前些日子有部名為MR.BRAIN的日劇十分出名,故事主角九十九龍介於五年前從工作回家的時候,遇到了嚴重的意外,並瀕臨死亡。在康復期間,為修補腦部的損傷,其右腦急劇發展,並且獲得驚人的思考能力。隨後九十九龍介被警察廳科學警察研究所選中,根據獨自的腦科學方法,解決各種各樣的疑案。在現實的生活中,也不乏見到腦科學正逐漸蓬勃發展。利用受測者在說謊時比說實話時的瞳孔反應較大,眼動儀亦被應用於測謊的技術中。回頭看看我們關心的科學教育,在面臨課室中所發生的研究問題時,除了認知心理學的解釋,腦科學亦提供了另一個嶄新不同的詮釋。

美國的老布希總統曾宣稱1990年到1999年為腦研究的十年(the decade of the brain);認知神經科學奠基者之一的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更宣稱二十一世紀為腦研究世紀(the century of the brain),這些宣言象徵著人類開始有能力以新的生物科技研究人類神經元的分子生物活動、神經元細胞間的整合、腦可塑性以及腦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因此,認知神經科學承繼了過去認知心理學的知識、概念以及研究方法,運用新發展的腦造影技術,探討相關認知行為運作的生理基礎,腦科學研究成為現今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為最受矚目、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學期選修了「數理認知心理學」,在閱讀「數學學習心理學」時,遇到了些問題,下圖為反應schema過程的圖:
clip_image002

在已知動物的訊息傳導途徑為:刺激→受器→感覺神經→中樞神經(脊髓與腦)→運動神經→動器→反應,且能產生判斷及心智活動的部位應僅限於大腦部分的前提,介於二個中介的心智活動中,又怎麼會出現接受與反應的感官?或許,這就是傳統認知心理學較不足之處-缺乏科學證據,相信在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及發展下,能與原有的認知心理學理論相輔相成,對於我們的認知歷程、學習與教學活動獲得更進一步的瞭解,並能以更多重角度探討人腦與行為關係的不同議題。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數學學習心理學20091005

「理解」這個詞語具有雙重意味,分別為「因果式的理解」(relational understanding)及「機械式的理解」(instrumental understanding)。「因果式的理解」是指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機械式的理解」乃是指沒有理由的規則,就如同自己在學習開車時,知道踩煞車的同時要踩離合器,但是卻沒能正確了解這麼做的理由。

機械式的理解方式確實在教學上擁有比較好教、收效迅速而直接以及更快獲得正確答案等性質,不僅省去解釋規則背後原理所花費的大量時間與精神,又能快速地得到正確答案,更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帶給學生成就感,確實是進行教學活動時的一種誘人選擇。以自己這週的教學例題為例。

( )若顯微鏡放大倍率300倍看到9個細胞,現在將放大倍率改為900倍,請問可以看到幾個細胞? (A) 1個   (B) 3個   (C) 9個   (D) 27個。

利用機械式理解的教學法,僅需告知學生一項規則:原先能看到的細胞數*(改變前的放大倍率/改變後的放大倍率)2即為所求,亦即9*(300/900)2=1,大概只要花5至10分鐘就可以教完,並以類似的練習題加強對此公式的熟悉,以及提供學生解題成功的成就感,但是,這樣真的好嗎?在接觸科學教育的思維後,這個問號愈來愈大。因此,這學期的對於該題的教學,嘗試著使用「因果式理解」的教學方式,過程確實複雜許多,(1)先解釋實際物體長度與放大後所見物體長度的關係、(2)若在不同倍率的視野中所見不同物體具有相同長度,則該長度與放大倍率成反比關係(3)視野是一個圓形的區塊,故視野的面積為πr2、(4)將不同倍率下放大後的面積列出,讓學生自己嘗試著找出規則……等,大概花了整整一節課才完成,若考慮到全班30多人的先備知識及理解速度的差異,再加上評量及評量後的修正,則大概得花上二節課的時間才能完成;最後,非但會影響到教學進度,更可能換得學生一句「老師,這題教這麼久,一定會考出來嗎?」在實際使用「因果式理解」的教學後,發現理想與現實間確實是有相當的差距。

「因果式的理解」的確容易記憶,且在遭遇新問題時能夠有較佳的適應力,在沒有其它限制條件的情境下,真的是種極佳的教學策略。若以國一新生最初接觸到自然科學的部分-「顯微鏡的觀察」為例,即可發現「機械式的理解」仍有其現實考量上的存在必要。顯微鏡的構造其實不複雜,僅只利用二個凸透鏡的焦距及成像,加上學生們幾乎都有使用過放大鏡的經驗,故理論上的學習應該不難同化,但事實不然。與顯微鏡相關的光學原理必需至國中二年級才會接觸到,並且其物體、焦距及成像的關係並不易學習,若是使用「因果式理解」教學法,將該光學內容教授給國小剛畢業的孩子,使其對顯微鏡的呈象能夠理解其背後的原理,甚至是將顯微鏡相關的內容集結成模組來進行教學,相信在給學生完整且易於理解的認知外,除了背負著時間壓力,主題式模組學習亦可能造成相似概念的不夠有條理。因此,原意極佳的學習方式,現今變成資優班額外課程的活動,而未能納入有著時間及進度壓力的正常課程中,實在是極為可惜。

少子化的社會造成教育商品化及數字化,家長們依考上第一志願的人數來選擇孩子就讀的學校,再加上教師超額或資遣問題日益嚴重,處於這種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的情況中,在有限的時間內想盡辦法增加學生紙筆測驗的分數,然後將學生在國三畢業時,變成為校門口及學校網站上的數字,這種模式成為教師們的生存之戰。即便知道建構式的學習相較於講述教學法能夠給予學生們在認知上較多的協助,但時間真的就是不夠用;明知道填鴨式、重複練習考試的學習方式會抑制學生們的創意,但練習不夠成績輸給隔壁班時,會有校長主任及家長的關心;知道若給學生們多一點感官上的親身或情境上的體驗,將是有助於概念的形成,但出事時老師可能被告到傾家蕩產;課室間使用科學論證及概念圖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能夠釐清學生們的迷思概念,但長官及家長們不見得會認同。這些科學教育的理論教師們知道,或許也曾利用這些理論進行研究完、完成論文並獲得學位;但當所有的學校四處搶學生、老師們努力保飯碗的情況下,身處教育現場的我們,是該不顧一切地擁抱教學熱情及實踐理想,抑或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地認清現實呢?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解身體的渴??


最近許多運動飲料標榜著等滲透壓,可以平衡電解質,快速補充身體水分,
最近上完滲透作用的課程,聰明的你,你覺得呢?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WHY TEACH MATHEMATICS? 20091001

學校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有四項,分別為:

1. To reproduce mathematical skill and knowledge based capability
再生數學的技巧及知()()

典型的傳統數學課程主要就是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包含一些數學的閱讀、計算與解題。學生的學習通常只能透過師長的教導、書本及考試,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習得解題的能力,同時也被灌輸了社會的階級與不公正。這或許是因為傳統的教學使學生被動學習,以及師長在二種權威間的轉換,所共同造就的結果。師長為了維持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會利用師長的權威,也就是一種社會階級的權威來使學生服從,並營造且維持一個基本的學習環境。但是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是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使學生產生信服,並帶領學生進行數學原理、方法及解決問題的教學。但,由於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同時也得兼顧教室的秩序,兩種權威的轉換及使用時機並不容易劃分得很清楚,因此容易造成學生們適應上混亂。即便師長對於數學原理原則進行引導及解釋,但囿於階級權威的影響,學生們對於未能理解及建構的概念,也不敢懷疑或提問,造成被動的灌輸,也流於未理解即強加記憶,這般建構的基模,對於較進階的數學學習是不利的。

2. To develop creative capabilities in mathematics
發展數學創新知能

較進步的數學教學活動,通常是允許學習者透過問題解決、探究活動等方式,有創意地利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就如同學習過程中的解答題目,學習者同樣也可以提出各式數學的問題、迷惑及困難。這樣的概念可增進學習者個人的創意發展及答題技巧,這是學校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但若未能考慮到社會背景的影響,便容易流於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因此,利用建構主義的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習者在既有的基模上嘗試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再透過分類及尋找規則,逐漸同化或調適基模,進行概念的形成。接著,進行小組的分享與討論,因組員間想法的相互激盪,可產生出更有創意的點子,且形成小組共有的概念。相較於傳統的講述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發展及空間,對人格的養成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3. To develop empowering mathematical capabilities and a critical appreciation of the social applications and uses of mathematics

精進數學知能,以及發展數學在社會應用方面的批判性鑑賞

批判的數學教育,透過發展批判數學素養能力及數學賞析,使學習者的彰權鑲嵌於社會及政治背景中。因此,學習者不但具有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還能處理社會上與數學應用相關的問題。依布魯姆(B. S. Bloom)等人在1956年提出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A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即為所謂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學校數學教育的第三個目標是希望學習者能將課室中的所學,應用於社會及日常生活中,進行問題的分析及解決,這是屬於較高層次的認知。

4. To develop an inner appreciation of mathematics: its big ideas and nature

發展對數學的內部鑑賞:重要概念及本質

學校數學教育中第四個目標,是進一步地進行對數學內在概念及本質的鑑賞。這種賞析對數學家及一般數學使用者其實是相似的,是一種對人類文化及自我美學產生獨特的貢獻,而學校的數學教育常忽略這一點。人們總以為內在的數學的賞析能力須建築於相對應的數學能力之上,而其實不然。

學校的數學教育常使數學在某方面被高估,以做為一個工具來說,其實大多數的人並不需要習得那麼高深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學校教授的高深數學知識,或許在大多數人的一生中都沒有機會可以運用到,數學的功能在社會及經濟中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其次,數學造詣常被當成智慧及心智發展的判斷指標,必需是數學好的人才有機會進入某些專業的職業領域。由於數學扮演著這樣過濾的角色,相對也造成了社會上的不公平。相同的,學校的數學教育也使數學在某方面被低估。除了因實用性及工具性使人們支持數學的學習外,數學的內在價值中亦包含了許多人類文化中智力的挑戰及令人興奮的概念,數學亦可以是一種哲學、藝術、科學、技術及社會科學,每位數學學習者皆有權利可以研究數學並進行數學的賞析。總之,因為學習數學可以再生數學的技巧及知能、發展數學創新知能、精進數學知能和發展數學在社會應用方面的批判性鑑賞、以及發展對數學的內部鑑賞,因此數學學習被認為是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數學學習心理學20090928

反思:

intuitive intelligence在本書中翻譯成「直覺智慧」,而Bollas (2002)在Free Association一書及中國大陸的學者將intuitive intelligence翻譯為「直觀智能」,即便如此,二者意涵似乎差異不大,皆是意指直接由感官(尤其是視覺和聽覺)認知外界環境的資料,然後自動將其分類,與其它資料發生相關。另外,Piaget認知發展階段中的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period),此一時期又稱直覺智力時期,這時的兒童能運用象徵環境的各種符號來表示他內在的意象(representations)或對於外在世界的思想。綜合上述,學生認為intuitive intelligence的翻譯以「直覺智力」為佳。

reflective intelligence在本書中的翻譯為「反射智慧」。Perkins提出reflective intelligence的觀念,認為反思智力是可經教導與學習而獲得的,其內容包括自我管理、自我審查與自我修正調節等。Lazear(1994)進一步將學生學習的層面做進行分析,分為誘發潛存的智能(tacit intelligence)、覺知自己的智能(aware intelligence)、運用策略提高智能(strategic intelligence)及自我反省以增進智能( reflective intelligence),其中,reflective intelligence層面在統整各種有效的理論與經驗,去因應社會的變遷,更可從多元的學習中獲得生活的樂趣,並不斷自我檢討以提高應用能力與專精能力,以發展最高層次的智能。因此,考量到流動智力與結晶智力(Kunamann & Baltes, 2003)等柏林智慧模式,學生認為將reflective intelligence稱為「反思智力」或許是一個較佳的翻譯方式。

即便較為理解intuitive intelligence及reflective intelligence的意涵,但第59頁關於心靈影像(schema)的圖示部分仍未能理解。在生理學中,除了受器及動器進行訊息的接收及反應外,其餘的心智活動應該皆是在大腦內完成,因此,在二個中介的心智活動間,為何仍有接受及感應的感官參與?讓人百思不解。這個新接到的訊息無法透過同化(assimilation)來擴張自己的基模,沒有辦法判斷是原著的錯誤,還是需要讓自己獲得更多經驗後,才能利用調適(accommodation)的方式重建自己的基模。

預習:

第七章中「二種權威」的部分讓人心有戚戚焉,在理想上,一個老師既要是軍隊的訓練班長(管理學生)、又要是交響樂團的指揮者(以自己的學識風範贏得學生敬愛),要在這兩個角色間取得平衡。一個老師要同時執行訓練控制權威及知識權威固然不易,學生在接受這種權威之間的轉換亦不是件簡單的事。若沒有第一種權威,則學習的環境不易營造;若沒有使用第二種權威解答學生的質疑和反對(甚至鼓勵學生質疑和反對),學生也無法真正理解,無法了解內涵意義後做出心靈影像擴大後的具體表現。將語言、科學及數學的學習做比較,除了語言的對與錯是憑老師的權威來判斷(老師專業知識的權威),科學的學習其實與數學一樣,皆具有一致性(consistency)的特性(科學的是非並非全由實驗來證明),亦即皆具有可重複性及再現性,老師及學生都是受同一規則約束,這些規則並非獨裁者規定,而是大家共有的想法,換句話說,第二種權威其實是師生可以共同享有,更可透過討論、說明理由及彼此的分享,增進對主題事物的了解。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數學學習心理學20090921

本週預習的書目為「數學學習心理學」,進度是第一至第四個章節。即便老師在課堂上說明有英文系的人使用,以及內容相當淺顯易懂,只要是國中程度以上的人,都能輕鬆閱讀。但初次閱讀時,依然覺得艱澀難懂。『概念,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以及教學活動中使用得相當廣泛,但要為概念一詞下個定義,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書中提及,「抽象化」是一種心智活動過程,使我們了解各種周圍環境經驗之間的相似性、共同性;「分類」是把具有相似性、共同性的經驗歸在一起;「抽象」,或稱為「概念」則是泛指抽象化的結果、過程,因此,要形成一個概念就必需先有實際經驗。』不知道是文字理解能力不佳,還是相關的背景知識不足,如此的文字敍述,非但沒有讓有我豁然開朗,反而更陷入了伸手不見五指的迷霧中,或許,是自己沒有相關的實驗經驗吧。

(1)超過個人已有概念階級的高階概念不能用定義方式來溝通,只能蒐集有關的例子供其經驗,再靠他自己抽象以形成概念。抽象概念還是要發源於外界的感官經驗和肌肉反應。而抽象概念一旦形成立刻脫離於上述經驗、反應之外,進一步的發展可能需要與別人交流溝通。(2)在數學中,有關的例子多少又含有其它概念,我們在提供例子時必須確定學生已經形成這些預先概念。書中第41頁列出了心靈影像式學習及反覆記憶式學習的比較結果,作者認為心靈影像式學習可將早先學到的心靈影像再次鞏固,所以心靈影像式學習優於反覆記性式學習。然而,心靈影像式學習法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若將此想法套用至現實的學習活動,在有限的時間內需習得大量的知識時,心靈影像學習法所需花費的大量時間真的是學習者有辦法負荷的嗎?以統計學為例,若以心靈影像學習法來了解每一統計公式的由來,有辦法在一學期中學得各式的統計方式嗎?在國小學生學習計算圓的面積時,π的數值定義及源由,是國小學生有辦法理解的嗎?在國一學習細胞生理時,提到細胞核內具有的遺傳物質為「DNA」,即便是在媒體廣告上出現如此頻繁的字彙,若非具有大學相關科系的訓練,其意義及素養似乎不是剛上國中的孩子們所能理解及擁有的。也就是說,當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大量前人的智慧時,是否先透過記憶,以待後續日常生活的經驗來補足及驗證,也是種不錯的學習方式呢?將個人目前的想法做個總結,心靈影像式學習法對於較長久的學習及鑽研更高深的學問時是個不錯的方法,但若是需求僅停留於應用方面,相較於其所需要花費的過多時間,記憶式學習或許已足夠。

clip_image002[7]

clip_image002[9]

動物的訊息傳導途徑:刺激→受器→感覺神經→中樞神經(脊髓與腦)→運動神經→動器→反應,這是國中生物的內容。能產生判斷及心智活動的部位應僅限於腦中大腦的部分,與第四章中反應心智活動過程的圖很明顯不相符,在已有生理學的基礎上,未能理解該圖所要表達的意思。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動物界



科學論證-基因檢測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