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為幽門螺旋菌,學名為Helicobacter pylori。
屬於桿菌
生存於胃部與十二指腸,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
甚至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
幽門螺桿菌的螺旋狀,被認為是演化以通過胃黏膜。
電子顯微鏡下的幽門螺桿菌耶!形狀不太清楚~~但值得研究呈S形或弧形彎曲的革蘭陰性桿菌 ,科學家以人體的胃黏液來培植,認為人體的
胃潰瘍、胃炎等疾病是因為該種細菌在胃部繁殖,研究後發現,藥物中的柳酸鹽
會殺死胃部的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人類至今唯一一種已知的胃部細菌,其他種的螺桿菌也於部分哺乳
動物及雀鳥體內找到。
幽門螺桿菌的活動圖喔!抱歉囉~~有日文!!請找帥氣的自然老師翻譯!!粉紅
色的是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對胃黏膜造成的傷害:
1.內幽門螺桿菌的鞭毛在胃粘液層內部移動、並附着於上皮細胞的表面。
2.尿素酶遇上黏液中的尿素而產生亞摩尼亞,中和了胃酸。
3.沒被胃酸殺死的幽門螺桿菌在黏液層進行增殖。此外,趨化因子將週圍的其他幽門螺桿菌引來。
4.幽門螺桿菌產生的各種分解酵素破壞了黏液層,讓失去黏膜保護的上皮細胞發炎。
趨化因子:
一小分子細胞因子家族蛋白。被認為促進炎症反應,而有些趨化因子被認為在正常的修復過程或發育中控制細胞的遷徙。有脊椎動物和一些病毒和一些細菌中有趨化因子存在,不存在於其他無脊椎動物。也可以促進傷口癒合
王同學整理的真好!
回覆刪除電子顯微鏡的圖,因為放大倍率很高,所以常常只拍到某一部份的角度,會比較不容易辨識,得在圖中多找找。第二張圖中間最右邊有一隻幽門螺旋桿菌的側面圖拍的蠻不錯的,可以辨識出螺旋狀的外型,可以找找看。
幽門螺旋桿菌的研究曾經得過諾貝爾獎,而且該位醫生最初一開始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及之後研究的過程也蠻戲劇性的(一開始所有人都認為沒有細菌可以在胃中充滿胃酸的環境下存活),一向為相關研究者所津津樂道。有興趣可以找找看,分享給更多同學們知道。
blue666
幽門螺桿菌還蠻可愛的嘛!
回覆刪除好厲害喲!我光要找圖片就很頭痛了,更別說是整理重點了!>_<
回覆刪除我喜歡這一篇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