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成立於1984年1月,是我國第一座成立的國家公園,三面臨海,為我國少數同時涵蓋陸域與海域的國家公園之一,海域面積15206.09公頃、陸域面積18083.50公頃,合計共33,289.59公頃。由於百萬年來地殼運動不斷的作用,陸地與海洋彼此交蝕影響,造就了本區高位珊瑚礁、海蝕地形、崩崖地形等奇特的地理景觀。特殊的海陸位置加上熱帶氣候的催化,此孕育出豐富多變的生態樣貌,海岸林帶的植物群落尤其特殊罕見,每年還有大批候鳥自北方飛來過冬,數量之多蔚為奇觀;海底的珊瑚景觀更是繽紛絢麗,為墾丁國家公園妝點出卓絕風貌。
墾丁國家則位於恆春半島南半部。其位置三面臨海,東面太平洋 ,南瀕巴士海峽,西鄰台灣海峽,北接恆春縱谷平原、三台山、滿州市街,港口溪、九棚溪等。南北長約24公里,東西寬約24公里,距高雄市約90公里。
墾丁國家公園地理上屬於熱帶性氣候區,終年氣溫和暖,熱帶植物衍生,四周海域,海水清澈,甚少污染,因而珊瑚繁盛,多采多姿之熱帶魚群遨遊其間;又本區遠離大都市,未受都市文化之影響,人口較少,自然景緻保存優良。
在距墾丁國家公園20公里範圍內尚有石門古戰場、四重溪、旭海等風景聚成恆春半島觀光遊憩系統。於100公里之影響圈內則有月世界、觀音山、佛光山、澄清湖、西子灣、霧台、三地門、知本溫泉、小琉球、海鷗等遊憩據點。於150公里影響圈內則有另一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及關仔嶺、尖山埤、珊瑚潭、曾文水庫、台南古蹟、彩蝶谷、黃蝶翠谷等遊憩據點。
------------------------------------------------------------------
《地形地勢》
本計畫區內地形以低山及丘陵台地為主。其地勢大體上以200號縣道及台26號省道劃分為三部份。屏200號縣道以北,港口溪以東地區,除港口溪兩岸之長樂、滿州一帶為一河谷平原外,全部為低山丘陵綿延,如太平山、南仁山、埤亦山、出風山、豬嶗束山等,海拔高度約在400尺左右,坡度多在30%以上,係屬中央山脈之餘脈。屏200號縣道以南,台26號省道以東,屬珊瑚礁石灰岩台地,海沷高約200公尺,坡度以25~30%之間者居多。保力溪至馬鞍山間台26號省道以西一帶,地勢低平,為恆春縱谷平原,再向西為恆春西部台地,海沷高約150公尺,台地西側為台地崖、隆起海階、海岸珊瑚礁。鵝鑾鼻及貓鼻頭為恆春半島最南端突出海域之兩個半島,中間為南灣,海岸線曲折,形成許多小海灣。
本區之主要河流有四重溪、保力溪、網紗溪、港口溪等,由於溪流之河床陡峻,雨季溪水高漲,旱季則呈乾涸。高士佛山、萬里得山、出風山、豬嶗束山等諸山中之大小澗水匯流成為港口溪,經響林、滿州、射麻里等村落南下,至港口出海,為區域內最長河流。沿河兩旁峽谷地區,分佈有部份良田美池。恆春平原上河流相匯於城南之龍鑾潭,由潭北洩水口北流,經四溝、三溝頭溝等,至新街注入射寮港。本區湖泊除龍鑾潭、草潭外,在山澗侵蝕殘餘面上可見數處小湖泊,如魚蘭濫(即南山路之南仁湖)、出風鼻大平頂草原之水池等。本區之最高山峰為萬里得山,海拔為520公尺。
《地質土壤》
墾丁國家公園計畫區地區之地質構造被恆春斷層、滿州斷層、長樂背斜劃分成港口溪以東之東北區、屏二OO 號縣道之以南、台廿六號省道以東之中區、台廿六號省道以西之西區等三區;東北區主要為樂水層、長樂層、及港口溪沿岸之階地堆積層;中區主要為墾丁層、恆春石灰岩、外來岩塊及鵝鑾鼻台地之太平層;西區主要為大平頂台地之沖積層、恆春石灰岩、貓鼻頭半島之太平層、階地堆積層、沖積層、以及海岸線之沖積層與珊瑚礁。
本地區之土壤,在山區部分多為石質土壤,石質土壤因地勢陡峭且雨水豐沛沖刷嚴重,而發育不良,大多包含 碎石塊。其土地利用,主要是生長森林,間有雜草,少數地區已被濫伐闢為農田。沿海平原、河岸平地及盆地則均屬沖積土,除少數礫石沖積地外,皆為農田,為恆春地區之主要農業地帶。 本計畫區之土壤主要有:
紅棕色
磚紅化土
其分佈地區僅限於海拔五OO公尺以下之台地與丘陵地,如龜仔角〈墾丁公園附近〉、船帆石及丘陵地、低山岡一帶,此一地區尚可見熱帶闊葉林存在,其他地區如上水泉、紅柴坑、射寮等地均成為農耕地帶,已無樹林存在。紅棕色土壤之組織大體粘重,呈強酸反應。
黃棕色
磚紅化土
主要分佈於東北端之低山丘陵地區,表土多呈黃棕色,此一區域內有生長良好之天然林存在。
沖積土
主要分佈於長樂、滿州、港口溪沿岸一帶,分佈面積小,多為農耕地。
石積土
主要分佈於龜山、萬里桐、白砂之海岸及啞狗路至坑頂之東海岸一帶。
盤層土
主要分佈於埔墘及龍鑾潭附近地區。
南灣附近一帶之山勢雖較緩斜,惟滾落崩塌比山地還 要厲害,過去火燒山輪耕,隨意墾植利用,加上風雨劇烈侵蝕,大部分地區僅殘留淺薄之土層,形成較易鬆動之紅棕色或黃棕色磚紅化土。鵝鑾鼻一帶,全貌低山渾圓,坡度微斜,終年濕潤,除排水不完全之草原地帶發育成草原土外,其餘均為紅棕色之磚紅化土。
本地區之土壤反應為:恆春及龍鑾潭一帶為微鹽基性土壤,南灣、墾丁一帶為微酸性土壤,最南端鵝鑾鼻一帶 則為中性土壤。
《氣候》
本地區屬熱帶性氣候,年溫差不大,夏季特長,冬季不明顯,一月最冷,平均氣溫為攝氏20.5度;七月最熱,平均氣溫為攝氏28.3度,全年氣候溫暖,草木不枯,為一避寒勝地。
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200mm,分佈不均勻,集中於五月至十月,約占全年降雨量之82%,十一月至翌年四月則為乾旱季節。
平均相對濕度介於73%~87%之間,日照率均勻,平均約為55%。 年平均風速3.91公尺/秒,七月至九月常遭颱風侵襲,十月至翌年三月東北季風特強,常因其來向與東北季風相符,風力特強,每秒達10至17公尺,俗稱『落山風』,為本區特有現象。
《水資源》
恆春半島之地面,地下水源俱缺,居民用水大多自少數低窪岩縫湧泉汲取,夏季水量尚夠,冬季枯水期水量銳 減或乾涸,用水極為困難。 地下水資源方面由於地質大都屬透水性珊瑚礁岩,雨水急速滲洩流失,故水源不豐富。 地面水資源亦因溪流河床陡峻,雨季溪水高漲,旱季接近乾涸,可利用水源甚少。龍鑾潭滿水面積雖達175公頃,但潭底甚淺,且僅靠降雨集水,水源不足,附近水土保持不良,水質混濁,主要功能僅供灌溉鄰近農田。 本地區之農業用水多引用地面水及淺井水,自來水則多以深井水供應。依臺灣自來水公司勘查報告,本區有香蕉灣、風吹砂、籠仔埔等三處湧泉,水量較豐,亦較穩定。
香蕉灣
湧泉
位於台26號省道東側懸崖下,湧水口林木蒼翠密集,其旁有水田約2公頃引用灌溉,湧泉量約為200CMD,雨天水渾。
風吹砂
湧泉
位於鵝鑾鼻北方約5公里東海岸,湧泉量約為300CMD,旁有稻田引用灌溉,已有水權登記,水質尚佳,惟雨天易受污染,風吹砂地處偏僻,附近地勢陡峻,常遭飛沙侵襲。
籠仔埔
湧泉
位於風吹砂北方約2公里山谷內,出水量約500CMD,尚未利用,交通堪稱方便,湧泉雨天水渾,動力電源自墾丁森林遊樂區處延長,相距約4公里。
未來增加之用水量,有關單位已開工興建牡丹水庫供應。四重溪牡丹水庫壩址位於屏東縣牡丹鄉溫泉村及石門村間之四重溪主流上,集水面積約69.2平方公里。已於民國85年開始啟用,可充分供應恆春半島用水。
《海域》
恆春半島位於北緯22度左右,水溫變化在攝氏22度至29.5度之間,附近因有黑潮暖流流經,且未有大溪流沈積物之排放,水質清澈,溫度適宜。除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珊瑚生長茂盛外,並具有富於變化多端之海底地形,形成絢爛瑰麗之海底景觀,規模之大,堪稱台灣地區所僅見。惟受核能電廠運轉排放熱廢水影響,海城自出水口附近約1公里的珊瑚有白化現象產生,須有效控制防止擴大破壞海域生態環境。尤應嚴格防止毒、電、炸魚行為連帶破壞珊瑚。
---------------------------------------
墾丁國家公園之地形景觀優美,概估可分為東西兩部份,中間隔以狹長而南北延伸之恒春縱谷平原,西岸以臨海珊瑚礁斷崖地形為主,海崖遍佈裙狀珊瑚礁,北部大多為山區。在南北向延伸的斷層縱谷平原內,有一潭面廣闊的龍鑾潭,平原以東有隆起的珊瑚礁台地與石灰岩洞穴景觀。台地東面有風吹砂的砂河、陷穴、鐘乳石等小地形景觀。 故從地形、地質景觀而言,墾丁國家公園為一變化多而內容豐富之地區,全區特殊地形景觀,可分為以下九類:
《砂灘海岸》分佈於沿海之白砂、南灣、墾丁、小灣、砂島及風吹砂等地區
《裙狀珊瑚礁》分佈於西海岸及鵝鑾鼻海岸沿岸地區
《岩石海岸》分佈於佳樂水以北之東海岸地區,以佳樂水之砂岩海岸最為著名
《石灰岩台地》分佈於沿海裙礁海岸之上側,例如大平頂、關山巖、貓鼻頭、社頂、墾丁森林遊樂區、鵝鑾鼻台地等區
《孤立山峰》主要有門馬羅山、大山母山、大尖石山、小尖石山、青蛙石等墾丁層上之外來岩塊
《崩崖景觀》分佈於貓鼻頭及鵝鑾鼻至風吹砂的東側海岸
《河口景觀》主要為保力溪及港口溪的出海口處
《河流及湖泊景觀》包括港口溪、龍鑾潭等地
《山間盆地景觀》分佈南仁山附近地區
------------------------------------------------------
墾丁國家公園屬於熱帶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3度,夏季漫長,冬季不甚明顯 。年降雨量約2200mm,雨季集中於五月至十月,乾季由十一月至翌年四月 ;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則東北季風盛行,俗稱「落山風」。由於氣候特殊及地形變化多端,使本區孕育了豐富的植物生態相。
本區內的自然植被,分為海岸植物群落及山地植物群落兩大類:
《海岸植物群落》
◎珊瑚礁植物帶:本區有臺灣本島最大面積的臨海珊瑚礁植物帶,以灌木狀之水芫花代表。
◎草本植物帶:通常緊鄰臨海珊瑚礁,而分佈在砂地或砂丘上,以馬鞍藤及海埔姜為主要植物。
◎灌木植物帶:植物樹及分支均低矮,且為匍匐狀,故常在草本植物形成一道天然的防風牆,以林投及草海桐為主,也常見白水木、黃槿等小喬木。
◎海岸林植物帶:曾分佈於南灣至鵝鑾鼻一帶海岸,目前因人類的墾植,只餘船帆石至香蕉灣一帶倖存。此類植物以棋盤腳樹及蓮葉桐為代表種,最大特色在於其種子或果實得藉海流傳播,且能在離海極近的土地上萌芽並發育成林。
《山地植物群落》
◎水生濕地植物帶:分佈水埤、溝渠及廢耕水田,以螢蘭、野荸薺、李氏禾為主。
◎草原植物帶:大多係焚燒及放牧之產物。以印度鴨嘴草為主,分佈在南仁山盆地四周之低矮丘陵。
◎灌叢植物帶:分佈在東向或東北向坡面之迎風地區,一般在坡度較陡之低矮丘陵,以大頭茶、恆春楊梅、虎皮楠、恆春石斑木為主。
◎森林植物帶:植物群最為複雜,也最原始性,尤其在一些以殼斗科為主之植群,在臺灣本島僅見於本地。並有罕見之莎草蕨、野生蝴蝶蘭等珍稀植物。
國家公園內有如大自然之博物館,本區內有數處代表性之植物區,十分珍貴, 極需妥善保護其自然繁殖。例如:
◎南仁山區季風林:因受季風及雨量季節性的影響,其森林形相為臺灣本島所僅見,是目前僅存的低海拔原始林,原生維管束植物約有1234種, 約佔臺灣本島維管束植物之30%。
◎船帆石至香蕉灣海岸林:為台灣目前僅存的完整海岸森林,可以看到海岸植被的各種不同演替過程,己被劃入生態保護區,予以妥善保護。
◎墾丁森林遊樂區之原始林:為台灣僅見高位珊瑚礁植物,熱帶雨林及 季風林植群之混成林,尤其是榕樹類植物之不定根到處伸展,交雜於珊 瑚礁上,形成垂榕景觀,蔚為一大特色。
由於墾丁國家公園豐碩的植物相,正如一座植物樣本寶庫,需要我們的愛護,讓它永遠保存自然狀態,並確保其生態系之穩定性及異雜性,以供世代人類還能研究及欣賞。
墾丁國家公園是我國7座國家公園中,第一個規劃涵蓋海域的國家公園。海域有黑潮流經,年水溫之變化在22到29度之間,且無大溪流沉積物排放影響,水質清澈,溫度適宜,故適合多種生物生長。由珊瑚所構成之富麗堂皇的海底皇宮、五彩繽紛的珊瑚礁魚類和各式各樣的海貝、藻類間形成絢爛瑰麗的海底景觀,茲舉有代表性的種類簡述如下:
《珊瑚》珊瑚類是恒春半島海洋生態系中最重要的角色。珊瑚屬於腔腸動物,在外觀形態上可分為石珊瑚及軟珊瑚兩大類。石珊瑚具有堅硬的石灰質外骨骼,是建造珊瑚礁的主要種類。軟珊瑚則是僅有骨針,群體柔軟。因此在生態上亦可將珊瑚分成造礁珊瑚及非造礁珊瑚兩大類。根據調查本區計有236種以上的石珊瑚,軟珊瑚種類雖少但數量多,尤其是在後壁湖漁港至大咾鼓之間,及雷打石至貓鼻頭一帶沿海之海底,形形色色之軟珊瑚覆蓋面積極大,生長稠密,而構成美麗壯觀景象,不僅是在台灣海域僅有,在世界上也不多見。
《魚類》目前在本公園之沿海,己發現珊瑚礁類約有1015種,沿海的魚類依其棲息環境之不同可分為:1、潮間帶魚類。2、亞潮帶珊瑚礁及底棲性魚類。3、沿岸及近海底棲性及洄游性魚類。前兩類即為一般所說的珊瑚礁魚類,多數具觀賞價值。第三類則為漁業主要漁獲對象,具經濟價值。如巴籠、烏尾冬、雨傘旗魚、鬼頭刀等。由於珊瑚之結構複雜,因此生活在其間之魚類及其它生物相均十分豐富,且大多有甚為鮮豔的色彩及美麗的花紋,在本公園常見之魚類有蓋刺魚、雀鯛、隆頭魚、粗皮鯛等,因其有美麗之花色及多樣體型,往往成為最佳的觀賞魚類。
《貝類》本區內之貝類約有146種,分佈之區域於佳樂水一帶及蟳廣嘴至貓鼻頭延伸到後壁湖、墾丁、砂島一帶沿海,大多為腹足綱及斧足綱,少部份為多殼綱與掘足綱,除可供食用及觀賞外,尚可製成各類不同之飾品。但,近年來貝類採捕嚴重,應予適當保護。
《藻類》本區有藻類約有134種,包括綠藻、藍綠藻、褐藻及紅藻,為潮間帶主要基礎生產者,以及多種海洋動物之餌料、棲息、繁殖的地方。因此海藻對沿海附近的生態系之平衡有重要的貢獻。沿岸的海藻不僅構成了優美的景觀,也是研習潮間帶生態系之最佳指標物。
墾丁國家公園內不僅自然景觀資源豐富,也有許多而且值得珍惜的文化資產。目前發現的史前遺址計有六十餘處,其中以墾丁及鵝鑾鼻史前遺址最具代表性:
《墾丁史前遺址》位於石牛溪東畔,於西元1903年由日本人宮本延人發現,其中多為石板棺,距今約四千餘年,為目前為止少數未經人為擾亂、保存良好的史前遺址。遺物中尚有細繩紋陶器,此為新石器時代一項重要的工藝發明。
《鵝鑾鼻史前遺址》位於燈塔西北側之珊瑚礁及緩斜面上,民國四十五年首為林朝棨發現,七十年公園規劃時再度發現,距今約二千年到五千年,代表了舊石器時代的先陶文化,新石器時代的細繩紋文化。
本區近代文化及古蹟均為豐富,其中以南仁山石板屋及鵝鑾鼻燈塔等地區, 己劃入本國家公園,加以保存:
《南仁山石板屋》位於南仁山腰近九棚灣處,為一土族舊社遺址,房屋以石板構建而成的,石屋分列為四排,約六十戶,今己傾圮。距今約七百年歷史, 其建築格調類似今之排灣族。屋內有養豬遺跡,屋外有一座尚稱完整的祭台。
《鵝鑾鼻燈塔》鵝鑾鼻海面為海程轉捩之處,下多暗礁有礙船隻航行,燈塔於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興建,由英技師哈爾定策劃,清吳光亮、周有基監督,時經六年而於光緒七年完成,次年(1882年)啟用。迄今己有百年的歷史。其間歷經戰爭的破壞,民國三十九年整修,內設大型四等旋轉電燈,光度一百八十萬燭光,見距二十海浬,為航海重要指標。
你忘記放來源囉~
回覆刪除應該有來自http://www.ktnp.gov.tw/cht/environment.aspx 的吧! (還是全來自那?)
字太多了吧!你有照片壓?
回覆刪除嘿嘿嘿
回覆刪除我不會放照片ㄝ
= =
呼呼
回覆刪除王瑞雯厲害ㄝ
我就是重那裡複製的
因為我的投影片內容都來自那...
回覆刪除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