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污染

氟氯碳化物

破壞臭氧層的元凶,即是俗稱氟利昂(Freon)的氟氯碳化物,由於穩定性高,不自燃、不助燃也不易起化學變化,以及對人體傷害較小等優點,因而使用遍及各種工業及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又以CFC-11(CCl3F) 、 CFC-l2 (CCl2F2) 及CFC-113(C2Cl3F3)三種原料佔最大使用量,使用範圍包括:

●發泡劑:硬質PU發泡、軟質PU發泡、聚苯乙烯 (PS) 發泡及PE發泡等,如 : CFC-11 。

●冷媒 :冷凍機、冰箱、汽車、空調用冷媒,如: CFC-11、 CFC-12 。

●清洗劑 :印刷基板、半導體材料等電子零件及光學零件清洗劑,如CFC- 113。

●噴霧劑:化粧品、醫藥品、清潔用品等需要推進之噴霧裝置,如CFC- 11、CFC-12

此外,海龍(Halon)也是全鹵化碳氫化合物,因具有特別的防火效果,常作為許多需要防火安全場所的滅火劑。然而,由於海龍破壞臭氧的能力(ODP)更甚於CFC,所以在使用上更值得關切。

clip_image001

蒙特婁議定書管制物質之臭氧破壞潛勢(ODP)及生命期

選自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emistry/tp_sc/surround/ozone/right4.htm

塑膠分類回收標誌

塑膠瓶身上常有兩種記號:一個是資源回收的正方形記號,另一個是三角形裡面有數字的記號。
美國塑膠製品協會所訂之常用塑膠編碼,
由三個箭頭形成之三角形,中間有一數字代表該塑膠之材質:
1號:PET(聚對苯二甲酸乙酯)常見容器:寶特瓶
2號:HDPE(高密度聚乙烯)常見容器:洗髮精瓶、鮮奶半透明瓶。
3號:PVC(聚氯乙烯)常見容器:沙拉油瓶(瓶底為一直線者)。
4號:LDPE(低密度聚乙烯)常見容器:部份軟管,另常用於塑膠袋。
5號:PP(聚丙烯)常見容器:鮮果汁瓶、容器瓶蓋
6號:PS(聚苯乙烯)常見容器:養樂多(HIPS)保麗龍(EPS或PSP)。
7號:OTHER(其他)--二種以上材質或其他材質
各材質之使用係因應盛裝物之特性選用,如直接接觸食品,並應符合衛生相關法規之檢驗標準。

clip_image002[6]

選自

http://www.djes.ilc.edu.tw/environment/environment05_2/DIY01.htm

石油污染生物修復技術

1.目前現有的生物處理技術

目前處理石油污染廢水的生物技術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氧化溝和生物膜法等。活性污泥法是借助曝氣或者機械攪拌,使活性污泥均勻分佈于曝氣池內,微生物壁外的粘液將污水中的污染物吸附,並在酶的作用下對有機物進行新陳代謝轉化。自上世紀8O年代,石油廢水普遍採用的二級生物治理方法是傳統活性污泥法l3。李哲採用SBR法處理油田採出水,結果表明,COD去除率為80%一90% ;出水滿足行業的排放標準 。王讚春等研究了SBR以及投菌SBR法處理煉油廢水中污染物的效果,實驗結果表明,廢水中各種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別為:COD 93.5% 、石油類98.6%、總氮89.8%。SBR工藝是一種新型的高效廢水處理技術,是對傳統活性污泥法的改進。該方法具有固液分離效果好、工藝簡單、佔地少、建設費用低、耐衝擊負荷強,溫度影響小,活性污泥狀態良好和處理能力強等優點,是處理石油廢水的一種具有前景的處理方法。

氧化溝對各種含高COD、BOD、油類等有機廢水的深度處理十分有效。它的曝氣池呈封閉、環狀跑道式,污水和活性污泥以及各種微生物混合在溝渠中作迴圈流動。氧化溝在處理含油廢水方面應用實例比較多,但是其處理效果沒有達到處理要求。有很多企業都採用了氧化溝工藝,其處理出水水質與進水水質有關,只有確保一定的進水水質時,出水才會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專家們根據工藝原理分析了氧化溝不能取得理想處理效果的原因,提出了很多的改善對策。在氧化溝現有處理能力和工藝特色的基礎上,有人探索出了一套投菌氧化溝曝氣的處理方案,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的水力停留時間等條件下,可以將去除率提高10%左右,如果要得到相同的去除率可以大大縮短水力停留時間,且出水COD值可以更低。與活性污泥法相比,氧化溝具有很多優點:工藝簡單;不僅可以去除BOD和SS,還可以達到脫氮除磷的效果;設備少,操作管理簡便;低溫有更大適應性等。氧化溝是活性污泥法的發展,但是只有滿足工藝要求時,才能發揮去污效果。

目前應用較廣泛的生物膜法主要包括生物轉盤、生物流化床、接觸氧化法和膜生物反應器等。生物轉盤是利用較大的比表面積,在低能耗的條件下轉動產生高效曝氣,使得氧氣、水和膜之間有較好的接觸。盤片表面附著的膜狀微生物在其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對有機污染物進行無害化降解。曹明偉利用環境微生物技術,開發出高溫優勢菌生物膜法處理採油廢水,實驗結果表明:硫化物的平均去除率98%;揮發酚的平均去除率為91% ;COD平均去除率為68% ;氨氮平均去除率為82%。

生物流化床處理技術是借助流體使表面生長著微生物的固體顆粒呈流態化,同時進行去除和降解有機物的生物膜法處理技術。影響其處理效果的因素有載體的選擇、菌種的篩選等。崔俊華等在“三套” 工藝的基礎上添加了三相生物流化床部分,且採取了高效油降解菌以及漂浮和懸浮填料並用的措施,使出水油濃度降為3.5—4.9mg/L,達一種被廣泛採用並逐漸成熟的生物深化處理技術。龔爭輝應用接觸氧化工藝對採油廢水進行了現場的實驗研究,廢水中的COD和油的去除率分別為42.2%和89.3% ,最後出水能達到排放標準。

接觸氧化法除了可以降低COD,還可以用於去除氨氮,尤其適合應用於煉油廢水的凈化。龐金釗的實驗結果表明,用接觸氧化法工藝處理COD點500mg/L的石油廢水時,硝化細菌是優勢菌,能同時有效去除氨氮和COD引。接觸氧化法可以克服活性污泥法容易污泥膨脹和超標排放的缺點,具有有機負荷高、抗衝擊能力強、對廢水中的毒物忍耐力較大等優點,而且對氨氮也有較好的去除效果。接觸氧化法多用於深度處理含油廢水,其技術關鍵在於對進水可生化性的控制。

2、生物修復技術

生物修復(bioremediation)技術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及其他生物,將環境中的危險性污染物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或轉化為其他無害物質的工程技術係。生物修復的概念最初來源於微生物對環境污染的治理,至今許多文獻仍沿用bioremediation一詞,專指微生物修復,通常將其分為廣義的生物修復和狹義的生物修復。

2.1微生物修復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是指利用微生物酶如脫氫酶對大多數石油污染物的攻擊,將石油污染物降解成無害物質的生物工程技術。可以降解石油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真菌、酵母菌,這些微生物廣泛分佈于海洋、淡水和土壤環境中。細菌和酵母菌是水生生態系統中佔據主導地位的微生物降解執行者,在土壤環境中則變成真菌和細菌。

姚德明研究表明,石油污染土壤中以利用石油烴為碳源的真菌數量較少,細菌數量較多但是類群沒有真菌豐富;細菌以革氏染色陰性桿菌為優勢,其中以動膠菌屬為主,其次黃桿菌屬。革氏染色陽性桿菌以芽孢桿菌為主。真菌以毛黴菌屬、小克銀漢菌屬佔優勢。其次是鐮刀菌屬、青黴菌屬、曲黴菌屬,酵母最弱。放線菌以鏈黴菌屬為優勢。潘峰利用篩選得到的10株酵母菌組成複合酵母菌系統,並將該複合菌系統接種到泥漿反應器中對模擬油泥樣品進行了處理,發現複合酵母菌在反應速度和油去除率上都優於活性污泥。羅一菁經初篩菌株製備成混合菌劑,對煉廠“三泥”中的殘油平均去除率為84%以上。許增德從油污土壤中分離出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菌株,鑒定為假單胞菌屬,石油烴類的降解率達到85%。Sanjeet Mishra使用不動桿菌屬接種和其他營養物質對煉廠石油污染的土壤進行修復,結果表明一年內總石油烴中烷烴的降解率94.2% ,芳香組分降解91.9%,含氮、硫、氧化合物和瀝青質降解85.2%。DING KEQIANG研究真菌對石油烴類的降解,結果表明黃孢原毛平革菌液體培養接種條件下烴類降解率遠高於鐮刀菌石油降解率。

2.2生物修復被石油污染的地下水

石油在開採、煉製、儲存過程中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給環境尤其是人類自身帶來嚴重的危害,目前許多國家已頒布相關法規,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同時也在積極開展有關地下水污染的治理研究,常見的方法有隔離法、泵提法、吸水法、生物修復法等。其中生物修復被石油污染的地下水是近年來興起的,它包括:生物注射法、有機粘土法、抽提地下水系統和回注系統相結合法、生物反應器法等。

2.3生物注射法

該方法是在傳統氣提技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的新技術,主要是將加壓後的空氣注射到污染的地下水下部,氣流加速地下水和土壤中有機物的揮發和降解。這種方法主要是抽提、通氣並用,並通過增加停留時間促進生物降解,提高修復效率。

2.4有機粘土法

該方法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有機粘土有效去除有毒化合物,帶正電荷的有機修飾物、陽離子錶面活性劑通過化學鍵鍵合到帶負電荷的粘土表面合成有機粘土,表面活性劑可以將有毒化合物吸附到粘土上,從而去除或進行生物降解。

2.5抽提地下水系統和回注系統相結合法

該方法是將抽提地下水系統和回注系統(注入空氣或H2O2、營養物和己馴化的微生物)結合起來,促進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ma11lbeck.DonaldR.等人在加利福尼亞的研究表明,採用此方法修復的環境,可明顯促進生物降解。

2.6生物反應器法

該方法就是將地下水抽提到地上部分用生物反應器加以處理的過程,它包括4個步驟,自然形成閉路迴圈。即:將污染的地下水抽提到地面;在地面生物反應器內對其進行好氧降解,生物反應器在運轉過程中要補充營養物和氧氣;處理後的地下水通過滲灌系統回灌到土壤內;在回灌過程中加入營養物和已馴化的微生物,並注入氧氣,使生物降解過程在有氧狀態下,在土壤及地下水層內加速進行。

選自

http://big5.lrn.cn/technology/hbjn/200907/t20090710_388487.htm

2 則留言:

  1. 圖好閃亮~
    內容好多喔~
    我有些地方看不懂= =

    回覆刪除
  2. 閃閃亮亮的圖,眼睛....






    回覆刪除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