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薩公約
拉姆薩公約是1971年由世界上多國政府共同簽訂的公約,此公約提出濕地資源保護及正確使用的架構,以供各國及國際合作來推展。至2000年12月為止共有123個簽訂國,涵蓋1044個濕地網站,全世界有七千八百五十萬公頃土地被列入拉姆薩重要國際濕地名單中。是目前全球唯一針對單一項特別生態體系(濕地)的環境公約。現屬聯合國下組織來推動公約之執行,台灣由於並非聯合國會員國並未加入。
拉姆薩公約運用各型態的會議來運作,包括各締約國會議,每三年召開一次(今年2002年是在西班牙瓦倫西亞招開),針對公約任務、新技術及建議方案進行討論。每年年會由六個區域的代表開會,討論各區域之問題。另有針對科技及技術的研討會。
拉姆薩公約下設有秘書處管理協調每日推行的工作,總部設於瑞士的Gland。拉姆薩公約組織和其他的環境組織往來密切,如生物多樣性公約 (WWW)訂有聯合工作計畫,和沙漠化、遷移物種、世界遺址等公約訂有合作備忘錄,另和基金機構如世界銀行、全球環境設備(GEF)等也有共同執行計畫。
締約國必須能盡以下義務,使得入會,包括:
1. 至少需有一處濕地符合列名於拉姆薩 濕地名單
2. 將濕地保護列入該國土地使用計畫 中,以確保正確使用濕地
3. 必須建立自然的濕地保留區
4. 必須和其他締約國合作及諮詢公約所 列事項
World Wetlands Day:WWD世界濕地日
因為在1971年2月2日,各國於伊郎濱臨裡海的都市-「拉姆薩」簽署了濕地保護的公約,也就是我們習稱的拉姆薩濕地公約,所以就訂定每年的2月2日為世界濕地日。此後每年設定一個主題,如「水與生命」、「 濕地與水供給」等,1999年之主題為「人與濕地」,2000年為「慶祝國際重要濕地」,2001年的主題則是「濕地:一個值得探索的世界」。
濕地日的慶祝由政府、民間團體、人民組織等等發起,目的在於喚起大眾對濕地價值之認知及對拉姆薩公約的認識。在濕地日當天,全世界有大大小小的慶祝活動,諸如研討會、藝術比賽、濕地健行、社區淨化、媒體播放、訪問宣導、宣示新的濕地政策、公布新的拉姆薩濕地、或新的計畫等等。
2002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的主題為:「濕地:水、生命、文化」。濕地可以說是個文化遺產的大倉儲,它以不同型式來呈現:從人造結構物和人工製品、從沈積層和泥炭中所發現的古生物記錄、傳統上對於土地及水的使用與管理行為,一直到具有宗教和神話含意的地方,還有從許多荒野、神秘地點及野生生物所感受到的無法形容的「地域感知」。
我們可以看到,拉姆薩濕地公約的行動,一直在強調,人類的角色在保存工作上的重要性:他們的生計、他們的福利、他們的傳統和信仰、他們的休閒以及工作,而不僅僅是他們經濟及社會上的安康快樂,而且還有他們的文化遺產。漸漸地,我們發現,在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及文化遺產上,有許多的共同點存在。
常務委員會決定了第八次締約國會議(2002年11月18-26日,於西班牙,瓦侖西亞)的主題為:「濕地:水、生命、文化」,而其中的一個議題是「濕地的文化觀點:作為保育及永續利用的工具」,為了促成這個進程,我們建議第六次2002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的主題同樣為:「濕地:水、生命、文化」屆時各政府機關、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等,將受邀來展示他們具國家及地方背景的文化議題,並且讓他們的大眾能在濕地上,對文化投注和生態價值相同的關懷。
拉姆薩會員國每三年集會一次,評估到目前為止與會者的行動及濕地的保育, 分享彼此技術問題上的知識與經驗,並且計畫自已及各分會下三年的工作, 這被稱為締約國協商會議(COP)http://tw.myblog.yahoo.com/jw!qotmeAObAxZ1UAeNVXsyCkRvT5uz/article?mid=5
拉姆薩公約內容:
簽署公約的各締約國,都要在該國境內至少指定一個「國際重要溼地」,認同人類和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考慮到溼地的調節水份循環和維持溼地特有的動植物特別是水禽棲息地的基本生態功能。並相信溼地是具有巨大經濟、文化、科學及娛樂價值的資源,它的損失將不可彌補,期望能在現在和將來阻止溼地逐步被侵蝕及消失。
公約的目的,在於保育溼地,特別是水鳥棲息地。溼地係指沼澤、沼泥地、泥煤地或水域等地區;不管其為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死水或活水、淡水或海水、或兩者混合、以及海水淹沒地區,其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者。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1912394
生物多樣性公約
第1條 目 標
本公約的目標是按照本公約有關條款從事保護生物多樣性、持久使用其組 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實現手段包括遺傳資 源的適當取得及有關技術的適當轉讓,但需顧及對這些資源和技術的一切權利 ,以及提供適當資金。
第2條 用 語 為本公約的目的:
生物多樣性
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 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部、 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資源
是指對人類具有實際或潛在用途或價值的遺傳資源、生物體 或其部分、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中任何其他生物組成部分。
生物技術
是指使用生物系統、生物體或其衍生物的任何技術應用,以 制作或改變產品或過程以供持定用途。
遺傳資源的原產國
是指擁有處於原產境地的遺傳資源的國家。
提供遺傳資源的國家
是指供應遺傳資源的國家,此種遺傳資源可能是 取自原地來源,包括野生物種和馴化物種的群體,或取自移地保護來源,不論是否原產於該國。
馴化或培殖物種
是指人類為滿足自身需要而影響了其演化進程的物種。
生態系統
是指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群落和它們的無生命環境作為一個 生態單位交互作用形成的一個動態復合體。
移地保護
是指將生物多樣性的組成部分移到它們的自然環境之外進行 保護。
遺傳材料
是指來自植物、動物、微生物或其他來源的任何含有遺傳功 能單位的材料。
遺傳資源
是指具有實際或潛在價值的遺傳材料。
生 境
是指生物體或生物群體自然分布的地方或地點。
原地條件
是指遺傳資源生存於生態系統和自然生境之內的條件;對於 馴化或培殖的物種而言,其環境是指它們在其中發展出其明顯特性的環境。
就地保護
是指保護生態系統和自然生境以及維持和恢復物種在其自然 環境中有生存力的群體;對於馴化和培殖物種而言,其環境是指它們在其中發 展出其明顯特性的環境。
保護區
是指一個劃定地理界限、為達到特定保護目標而指定或實行管 制和管理的地區。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是指由某一區域的一些主權國家組成的組織,其 成員國已將處理本公約範圍內的事務的權力付托它並已按照其內部程序獲得正 式授權,可以簽署、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本公約。
持久使用
是指使用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的方式和速度不會導致生物多 樣性的長期衰落,從而保持其滿足今世後代的需要和期望的潛力。
技 術
包括生物技術。
第10條 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的持久使用
每一締約應盡可能並酌情:
在國家決策過程中考慮到生物資源的保護和持久使用。
採取關於使用生物資源的措施,以避免或盡量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
保障及鼓勵那些按照傳統文化慣例而且符合保護或持久使用要求的生物資源習慣使用方式。
在生物多樣性已減少的退化地區支助地方居民規劃和實施補救行動。
鼓勵其政府當局和私營部門合作制定生物資源持久使用的方法。
第13條 公眾教育和認識
締約國應:
促進和鼓勵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及所需要的措施的理解,並通 過大眾傳播工具進行宣傳和將這些題目列入教育課程;
酌情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制定關於保護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樣性 的教育和公眾認識方案。
第26條 報 告
每一締約國應按締約國會議決定的間隔時間,向締約國會議提交關於該國 為執行本公約條款已採取的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在實現本公約目標方面的功效的 報告。
超多的~總共有42條~我只有選幾條貼~要看全部的話去:
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biolodivesty.htm
http://e-info.org.tw/column/biodiv/2004/bi04072901.htm 有華盛頓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一些介紹~可以去看。
保育類動物
所謂「保育類野生動物」,應相對於「一般類野生動物」共同討論,皆屬「野生動物保育法」中特定的法律專屬名詞。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名錄由中央主管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指定公告,為應受較嚴格保護的一群。保育類野生動物活體及其產製品非經同意,依法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
保育類又可區分為瀕臨絕種、珍貴稀有及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三個等級
1.「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係指族群量降至危險標準,其生存已面臨危機之野生動物
2.「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係指各地特有或族群量稀少之野生動物
3.「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係指族群量雖未達稀有程度,但其生存已面臨危機之野生動物。
補充一下,1為最高等,在等級上屬於指族群量最少的等級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81600875
一、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哺乳類:台灣狐蝠、台灣黑熊、水獺、雲豹。
鳥類:日本白鸛(亞洲白鸛)、黑面琵鷺、林鵰、赫氏角鷹(熊鷹)、隼、藍腹鷴、黑長尾雉(帝雉)、諾曼氏青足鷸、黃魚鴞、蘭嶼角鴞、褐林鴞、灰林鴞、朱鸝。
爬蟲類:赤蠵龜、綠蠵龜、玳瑁、革龜、百步蛇。
魚類:櫻花鉤吻鮭、高身鏟頜魚。
昆蟲:寬尾鳳蝶、珠光鳳蝶、大紫蛺蝶。
二、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哺乳類:台灣獼猴、中國鯪鯉(穿山甲)、太平洋瓶鼻海豚、南方瓶鼻海豚、黃喉貂、棕簑貓(食蟹?)、白鼻心、麝香貓、石虎、台灣水鹿、山羌(麂)、台灣長鬃山羊。
鳥類:黑鸛、琵鷺、黑頭白環、唐白鷺、鴛鴦、赤腹鷹、鳳頭蒼鷹、雀鷹、灰面鷲、老鷹(鳶)、鵰頭鷹、大冠鷲、澤鵟、紅隼、魚鷹(鶚)、環頸雉、灰鶴、水雉、彩鷸、燕行、玄燕鷗、白眉燕鷗、蒼燕鷗、小燕鷗、翠翼鳩、長尾鳩、紅頭綠鳩、草鴞、短耳鴞、長耳鴞、鵂鶹、褐鷹鴞、領角鴞、黃嘴角鴞、大赤啄木、綠啄木、台灣藍鵲、黃鸝、黃山雀、赤腹山雀、八色鳥、綬帶鳥、白喉笑鶇、畫眉、竹鳥、花翅山椒鳥、灰山椒鳥、小剪尾。
爬蟲類:柴棺龜、食蛇龜、金龜、大守宮(蛤蚧)、蘭嶼守宮(菊池氏蛤蚧)、半葉趾蝎虎、雅美鱗趾蝎虎、蓬萊草蜥、南台草蜥、台灣草蜥、雪山草蜥、台灣地蜥、台灣滑蜥、台灣蜓蜥、蛇蜥、台灣蛇蜥、大盲蛇、台灣鈍頭蛇、標蛇、斯文豪氏遊蛇、台灣赤煉蛇、赤煉蛇、金絲蛇、紅竹蛇、高砂蛇、錦蛇、雨傘蛇(手巾蛇)、眼鏡蛇(飯匙倩)、帶紋赤蛇、羽島氏帶紋赤蛇、環紋赤蛇、龜殼花、阿里山龜殼花、菊池氏龜殼花、鎖蛇。
兩生類: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台北樹蛙、翡翠樹蛙、莫氏樹蛙、褐樹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杉木蛙、台北赤蛙、虎皮蛙、貢德氏蛙。
魚類:鱸鰻、台東間爬岩鰍、埔里中華爬岩鰍、台灣鬥魚。
甲殼類:椰子蟹(八卦蟹)。
昆蟲類:曙鳳蝶、黃裳鳳蝶、台灣爺蟬、渡邊氏長吻白臘蟲、無霸勾蜓、妖艷吉丁蟲、虹彩叩頭蟲、台灣長臂金龜、台灣大鍬形蟲、長角大鍬形蟲、霧社血斑天牛、台灣食蝸步行蟲、台灣擬食蝸步行蟲、蘭嶼大葉螽蟴、津田氏大頭竹節蟲。
三、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鳥類:深山竹雞、橿鳥(松鴉)、喜鵲、紅頭山雀、煤山雀、青背山雀、黃胸青鶲、黃腹琉璃、紋翼畫眉、金翼白眉、白耳畫眉、藪鳥、冠羽畫眉、紅山椒鳥、小翼鶇、白尾鴝、台灣紫嘯鶇、阿里山鴝、白頭鶇、鉛色水鶇、火冠戴菊鳥、紅尾伯勞、烏頭翁。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ontent.asp?CuItem=7813
蘇花高速公路
蘇花高速公路環境議題:蘇花高速公路是 79年交通部所通過之<全島高速公路網>的子計劃之一。有許多人宣稱這是一條能為花東地區帶來經濟繁榮的必要之路,希望能因此而改變花蓮經濟的落後狀況,解決花蓮交通不變,無法吸收的產業及帶來更多觀光業的問題。
但是這條穿越性的高速公路究竟能不能為當地帶來利益?是不是邁向拼經濟的開始?亦或是一場環境惡夢的開端? 這爭議許久的問題,一直無法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重顧慮下,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值得我們探討與深思!
自然景觀衝擊:由於東部以山地為主,所以若興建高速公路勢必全以工程手段突破崇山峻嶺的自然屏障,如此不僅達不到發展的目的,反而把東部的獨特資源破壞殆盡,且蘇花高平原段將會行經花蓮縣七星潭風景特定區,為配合重車行使、防止海岸侵蝕,將會興建長達 16000m的土提。而北部新城鄉沿海的的花東縱谷帶,高2、3層樓及寬20m水泥巨龍分割狹窄的新城沿海,與花東縱谷造成地形視覺阻隔,切斷海岸景觀,嚴重影響花蓮特殊景緻,破壞自然景觀。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HGSH/d2.htm
我都找不到保育類動物的定義耶
回覆刪除每個網站都說:所謂「保育類野生動物」,應相對於「一般類野生動物」共同討論,皆屬「野生動物保育法」中特定的法律專屬名詞。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名錄由中央主管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指定公告,為應受較嚴格保護的一群。保育類野生動物活體及其產製品非經同意,依法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
http://www.afasi.gov.tw/ct.asp?xItem=25668&ctNode=193&mp=10
回覆刪除這個算嗎?
(因為看到上面有行政院農委會就跑去他們的網站看XD)
對耶~應該吧...
回覆刪除謝謝你啦~~